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战争幻想 > > 抗战时期山东潍县的乐道院集中营 (4 / 22)
        死马腐烂了才肯给侨民吃

        在乐道院集中营中囚禁的盟国侨民中有传教士、商人、教育家、学者、自由职业者……他们之前散居在中国各地,多年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到了集中营后,生活完全变了。这里的粮食供应实行定量配给制,其中多为高粱、玉米等杂粮。随着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资源消耗殆尽,集中营内侨民吃的高粱和玉米多已发霉,土豆腐烂变质,肉上则满是蝇蛆。由于营养不良,侨民体重下降,憔悴消瘦。80多岁的戴存仁牧师体重减到不足80斤。除了食不果腹,侨民们大都衣衫褴褛,很多孩子因为无鞋可穿,天暖和的时候常常光着脚。与食物和生活用品短缺相比,精神的折磨与虐待同样令人无法面对。消息的封闭使得集中营里的他们成了聋子。

        高粱玉米发霉,肉上满是蝇蛆

        “我们的食物很少,经常挨饿,早饭我们经常煮高粱米吃。”对于吃惯了面包的西方人来说,“这些东西很难下咽”。在小侨民乔伊丝看来,高粱米在中国是给牲畜吃的。但是,为了生存,乔伊丝母亲对年幼的她劝道:“不断咀嚼,直到你可以咽下去。否则,你会感到饿的。”

        集中营的粮食供应实行定量配给制,其中多为高粱、玉米等杂粮,仅有少部分做面包的面粉。

        小侨民戴爱美说,“初期,早餐的主食一律是高粱和绿豆煮饭,午饭是一些炖和煮的食物,炖煮千篇一律,晚饭将午间的剩饭加在一起再炖煮。”

        1943年下半年,随着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资源消耗殆尽,集中营面粉配量减少到不足五分之一,高粱和玉米也多已发霉。年幼的乔伊丝十分不理解,“提供的面粉,是用来做面包的。我吃着,感到这些面粉非常不新鲜,虽说面包是新出炉的。”

        在集中营里,开始还能供应少量的肉食。但由于卫生条件不好,“送来的肉,暖季总是长满了蛆的,因到处苍蝇太多。看着那颜色发黑、边缘泛白的肝,管肉的人下不了手,不敢做主,只好找医生去咨询,医生也没办法。不管一切,入厨就是了。”

        乔伊丝记得,有一匹马在集中营后的日本军官宿舍附近摔死了,直到这匹马腐烂之后,日本看守才允许去吃它。负责厨房工作的侨民马上剥皮,将腐烂的部分尽可能去掉,然后将剩下的部分煮熟。“在集中营里,我们很少吃到肉”。

        土豆腐烂变质,茄子吃得想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