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战争幻想 > > 抗战时期山东潍县的乐道院集中营 (3 / 22)
        “墙壁剥落,地板空荡,没有自来水,原始式茅厕、敞敞露的粪坑,简陋的烘炉,两间有淋浴的房屋,三间巨型的公共厨房,一间残破的教堂,一间空无一物的医院,几间茅棚店子,一排排监狱式房间,还有三幢高高的单身宿舍。”澳大利亚人李大卫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集中营里,除少数家庭单住一间房外,多数混合居住。小平房内,每间住8个人。大房间里,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在年幼的戴爱美记忆中,“每铺床相隔的空隙只有18英寸。打鼾、打嗝,小便时冲击便盆的声音,成了夜间的‘音乐’。对一切成年人来说,隐私权利被剥夺最难忍受。”

        日军将他们分成6个队,大人和孩子混合编队,每队二百多人,每人戴一个小牌子,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号码,国别仅用英文字母表示。

        早晨听到钟声按时起床,早饭后到操场集合点名,用日语报数。除80岁以上老人外,所有侨民必须参加劳动,有专长的充当医生、护士、厨师、修理工等,其余的轮流帮厨或种菜、运煤、拾柴、刨地、清除粪便垃圾等。

        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

        1941年12月,日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此后,美国政府为限制众多的日本侨民在美国本土的活动,将侨居在旧金山、夏威夷等地的数万日本人强行集中到洛杉矶附近的指定地点,隔断其与外界的联系。

        随后,日本政府采取报复政策,将其侵占领土上的美、英等敌对国侨民强行扣押,设立集中营进行圈禁。南方日占区侨民强行集中到分布于上海和香港的10多个集中营,北方日占区侨民则囚禁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日本宪兵和伪军强占乐道院,把所有人员赶出,将房屋和区域依次编号,并进行拆除改造,用以关押侨民。这就是日本人称之为“潍县敌国人集团生活所”的潍县集中营。潍县集中营又称乐道院集中营,因设在山东省,一些外国人也称为山东集中营。它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

        从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潍县集中营先后关押英、美、法、新西兰、加拿大、古巴、希腊、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近20个国家的侨民2008人。其间,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人。

        被关押的人员以美、英两国居多,主要是原驻北平、天津、青岛、烟台等地的同盟国侨民,其中有牧师、教师、医生、商人、学生等,仅儿童就有327名。成人侨民中有许多知名人士,如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曾获奥运会400米冠军的世界著名运动员利迪尔,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任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