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觉得珍贵的,是我们之间“不卑不亢”的专业姿态,这和传统职场里的“攀附式社交”完全不同。有一次省级项目评审会,我们学校申报的“智能检测系统”项目,孙伟作为评审组长,提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需要补充实验数据”。当时我身边的年轻老师都劝我“别反驳,顺着说就行”,但我知道,要是为了过审隐瞒技术短板,后续项目落地只会出问题。我当场拿出实验室的测试报告,指着数据说:“孙处,我们在-20℃到60℃的环境下做了200次抗干扰测试,通过率98%,只是材料里没附完整报告,现在可以补。”孙伟接过报告,翻了两页,抬头对其他评审说:“这个数据够扎实,补完报告就能过。”散会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要是你刚才顺着我走,我反而会觉得你们不专业,在科技管理里,‘真东西’比‘面子’重要。”
就像《格局越大人生越幸运》里写的:“真正的人脉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交换之上,而非单方面的索取。”在科技管理这个领域,“平等”从来不是职位对等,而是专业对等——我用高校的“实战成果”帮他完善政策,他用政策的“精准解读”帮我推动工作,这种互相需要里,没有谁高谁低,只有“彼此成就”。
二、资源网络的构建艺术:科技管理里的“闭环共生”
孙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1.2米宽的“人脉地图”,是他自己用木板钉的,上面贴满了彩钉。每次去他办公室,我总爱站在地图前看,红钉是全省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比如我所在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他特意标了“转化能力强”),还有江城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实验室、江城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蓝钉是科技型企业,比如做新能源的锐科光电、做医疗设备的康泰医疗;黄钉是政府相关部门,比如科技厅的成果转化处、财政厅的科研经费管理处、发改委的高新技术产业处。
“每次有新政策,我都先在这张图上‘走一遍’,看怎么把红、蓝、黄串起来。”有次孙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交叉点说,“比如去年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我先找蓝钉里的小企业,问他们缺什么技术;再找红钉的实验室,看谁能提供;最后找黄钉的财政厅,申请‘技术服务补贴’,你看,这样一串,政策就落地了。”
而我,更像是他这张“地图”里的“红色枢纽”,帮他把高校的“学术资源”转化成“可落地的资源”。有次孙伟说,某市科技局想找专家给当地的10家纺织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评估,问我能不能帮忙联系。我没直接说“可以”,而是先问清企业的需求:有的缺智能分拣技术,有的缺能耗监测系统。然后我整理了一份“专家清单”,不仅写了姓名、单位,还标注了“研究方向(智能纺织装备/工业互联网)”“过往服务案例(帮荆门某纺织厂降本15%)”“每周可出差时间(周三、周四)”。孙伟拿到清单时,笑着说:“你这比我找的中介还专业,我不用再花时间核对专家能不能对接,直接就能安排。”
后来那次评估很成功,有3家企业直接和我们学校的纺织工程实验室签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翻了一倍。孙伟特意打电话给我:“你提供的专家‘精准度’太重要了,要是随便找个搞人工智能的专家,不懂纺织行业,反而帮倒忙。”这其实就是科技管理里的“资源匹配”核心:不是有资源就行,而是要“对的资源”配“对的需求”。
随着合作越来越深,我们的关系也从“工作对接”延伸到了“私人互助”,而这种互助,又反过来加固了工作里的信任。2019年,孙伟的同事老李有个孩子,高考后想报考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又怕分数不够,想找老师了解“自主招生政策”。孙伟找到我时,还特意说:“你别为难,要是不符合政策,我就跟老李说清楚。”我先查了孩子的模考成绩,比往年自主招生线高10分,又联系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王主任,安排了一场线上咨询会,王主任不仅讲了自主招生的流程,还根据孩子的兴趣,推荐了“嵌入式系统”方向的选修课。后来孩子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老李特意请我们吃饭,在席间说:“本来以为高校的老师都‘高冷’,没想到这么接地气。”
而我需要帮忙时,孙伟也从来不含糊。2020年,我们学校想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材料里需要“地方政府支持证明”,但当时市里的科技局对“园区入驻企业数量”有疑问,迟迟不肯盖章。我找孙伟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却立刻给市科技局的刘局长打了电话:“他们学校的科技园里,有7家企业是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3个项目是省重点研发计划,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你们可以去实地看,别卡流程。”后来市科技局的人来考察,孙伟还特意抽时间赶回来,陪着一起看园区,帮着解释“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的带动作用”。最后证明顺利盖章,科技园成功获批时,学校的领导说:“要是没有孙处帮着沟通,这事儿至少得拖三个月。”
社会网络理论里说,“强连接”比“弱连接”更能带来稳定的资源闭环,因为“强连接”里有频繁的互动和多维度的信任。我和孙伟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强连接”:他调任科技厅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时,需要做一份“全省产学研转化现状调研”,我帮他协调了12所高校的科技处,收集了近五年的转化数据,还陪着他走访了省内的5家校有企业;而我校的“智能光电检测系统”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奖”时,孙伟帮我分析了往届获奖项目的“亮点规律”,指出“要突出‘打破国外垄断’这个点,你们的系统比进口产品便宜40%,这就是最大的优势”。最后项目拿了二等奖,颁奖那天,孙伟在台下朝我竖了竖大拇指,眼神里的开心,像自己拿了奖一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