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4 / 9)
        从讲师/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副研究员,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这期间,你得平衡科研、教学(或项目)和生活,很多人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要熬夜改论文、写项目申请书。

        而且竞争特别激烈。比如某985高校的物理系,2022年有12位讲师申报副教授,最后只评上了3位;某中科院研究所,10位助理研究员申报副研究员,只通过了2位。“不是大家不优秀,而是名额太少,要求太高,有时候两个人的成果都不错,但只能选一个,就看谁的‘亮点’更突出。”一位参与评审的教授说。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遇到“瓶颈期”:比如论文投了好几次都被拒,项目申报了几次都没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学术路。但只要熬过去,迈过这道坎,就意味着你从“学术新手”变成了“学术骨干”,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带团队,在领域内也有了初步的知名度。

        四、冲刺“正高级”:从“做研究”到“领方向”,成为学科里的“资深玩家”

        如果说“副高级”是“学术骨干”,那“正高级”(教授/研究员)就是“学术带头人”。从副教授/副研究员到教授/研究员,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步不再只看“数量”,更看“质量”;不再只看“完成研究”,更看“引领研究”。

        评“正高”的核心:“得有‘标志性成果’,能引领学科方向”

        评教授/研究员,论文和项目依然重要,但要求完全不同了:

        1.论文:“不看‘数量’,看‘影响力’”

        以前评副高,可能3-5篇核心论文就够了;但评教授,哪怕你有10篇普通核心论文,不如1篇“有影响力的标志性论文”。比如“ESI高被引论文”(在本领域被引用次数特别多,被同行广泛认可的论文)、“热点论文”(最近一段时间被引用次数激增,代表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论文),或者发表在“本领域顶刊的综述论文”(能总结领域现状、指出未来方向的论文)。

        张教授是某高校材料学院的副教授,评教授时,他之前发了10多篇SCI论文,但评审专家说“缺乏亮点”。后来他带领团队攻关,解决了“新型储能材料的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是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顶刊《AdvanergyMaterials》上,还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凭借这篇论文,再加上主持的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第二年就顺利评上了教授。“评教授,关键是你得做‘别人没做过,或者没做好的研究’——你的成果得能给行业带来影响,让同行记住你。”张教授说。

        2.项目:“不看‘参与’,看‘主持重大项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