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副高时,主持一个“青年项目”就不错了;但评教授,得能主持“重大项目”——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给成熟科研人员的项目,资助金额更高,要求也更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通常由多个单位合作,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就是核心),或者“省部级重大专项”。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这些项目不仅资助金额高(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金额可能上千万),而且要求你能带领一个团队,协调多个单位,解决复杂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比如某高校的李教授,主持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带领10个单位的20多位科研人员一起攻关,花了5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了国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这个项目不仅让他评上了教授,还让他在行业内成为了“知名专家”。
3.人才培养与学术影响力:“得能‘带队伍’,能‘发声’”
评教授/研究员,还得看你能不能“培养人才”——比如带出来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没有优秀的成果(比如发表顶刊论文、拿到国家级奖项),有没有进入行业内的重要岗位。
同时,你还得有“学术影响力”——比如在学术团体里担任职务(如中国化学会理事、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核心期刊的编委或主编,组织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只有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才能收到邀请)。
4、这一步需要多久?——“5-8年甚至更久”,有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从副教授/副研究员到教授/研究员,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很多人评了两三次都没成功,就是因为“标志性成果不够”,或者“学术影响力不足”。
比如某中科院研究所的陈副研究员,50多岁了还在评研究员——他发了不少论文,也参与过国家级项目,但没有主持过重大项目,也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成果,“每次评审都差一点,但就是跨不过去”。陈副研究员说:“评教授/研究员,有时候不仅要努力,还得有‘机遇’——比如刚好遇到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刚好你的团队能抓住机会。”
但一旦评上教授/研究员,就意味着你成了“学科里的资深玩家”——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能拿到更多的科研资源,能决定团队的研究方向,甚至能影响整个学科的发展。这时候,你才算真正站在了“冲击院士的起点线”上。
5、站在冲击院士的“起点线”:教授/研究员之后,还要迈过“天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