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靠着这样“接地气”的做法,沙河玻璃研究院在短短5年内就成为了沙河玻璃产业的“技术引擎”:累计促成技术转化项目23项,带动当地玻璃企业新增产值50多亿元,帮助12家企业通过环保验收,学校材料学科的影响力也因此跻身全国前列。程处长常说:“驻外研究院的成功,不是看建了多少大楼,而是看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地方产业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学校学科发展的问题;解决了驻外人员的问题,就是解决了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异地驻外的深层逻辑:资源、学科与责任的共振
翻开《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原因分析”部分的四个维度——拓展资源与合作机会、提升学科影响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程处长的沙河玻璃研究院案例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而学校布局30多个驻外研究院的实践,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逻辑的必然性。
(一)资源整合:打破地域限制的“桥梁”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而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比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苏州的智能制造产业、沙河的玻璃产业,都是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创办异地驻外研究院,大学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为“发展的资本”。
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案例中,程处长正是看到了沙河玻璃产业的“资源潜力”,200多家玻璃厂的技术需求,就是科研项目的“富矿”;当地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就是研究院发展的“助力”。研究院成立后,不仅为学校争取到了沙河市“产业升级专项基金”2000万元,还促成了学校与当地15家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了6个联合实验室,为科研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平台。
,同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之所以能成功,也离不开对深圳资源的整合。深圳作为“创新之城”,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清华大学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将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深圳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对接,最终形成了“科研-转化-孵化”的良性循环。
(二)学科提升: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跨越
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很多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缺乏“应用场景”,导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恰恰为学科提供了这样的“应用场”,将学科优势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让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进而增强学科的影响力。
学校材料学科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之前,虽然在玻璃材料基础研究方面有积累,但在“产业应用”领域一直处于劣势。而通过研究院的实践,材料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接地气”:针对玻璃生产的能耗问题,研发出了“低温熔融玻璃配方”;针对环保问题,开发出了“玻璃熔窑废气脱硫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带动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材料学院开设了“玻璃材料应用”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来自研究院的实际项目,毕业生也深受企业青睐。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学科,通过与苏州的产业需求对接,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形成了“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生物医药转化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