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4 / 10)
        (三)人才吸引: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对接”的转变

        人才是大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高校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局限于“本部所在地”,难以接触到外地的优秀人才。而异地驻外研究院,能够将学校的“人才平台”延伸到外地,近距离接触和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校的科研人员驻外,还从当地企业引进了5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产业导师”,这些专家熟悉玻璃生产工艺,为研究院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研究院还与沙河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玻璃技术定向班”,为当地培养了400多名技术工人,其中有20多名优秀学员后来考入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就业-升学”的闭环。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通过“双基地”模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科研人员可以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同时享受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研究生可以在深圳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毕业后还能留在深圳就业。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优秀人才,还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四)社会服务:大学的“责任担当”与“价值体现”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异地驻外研究院,正是大学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载体——将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资源输送到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校地共赢”。

        某师范大学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设立的驻外研究院,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为学校的教育学学科积累了实践经验;我校在西部某省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针对当地的农业产业需求,研发出了“节水灌溉技术”“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些案例都说明,异地驻外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程处长常说:“大学办驻外研究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扎根’,扎根地方产业,扎根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的价值。”这句话,也成为了我撰写《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时的核心思路。

        四、他山之石:标杆研究院的成功密码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标杆案例,发现它们虽然定位不同、模式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成功密码”,精准的定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这些,也与程处长在沙河玻璃研究院的实践不谋而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