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女生频道 > 女生频道 > > 第15章: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专利与奖励 (5 / 6)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建军跟着王芳跑前跑后:修改了4版申报书,补充了3家企业的《用户报告》,还在座谈会上给陈教授做了详细的技术汇报。陈教授听完后,当场就说:“你的控制系统在‘自适应调节’方面有突破,比市面上的产品领先半年,这个可以给高分。”

        2024年3月,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了年度科技奖励名单,李建军的“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发”项目,赫然在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太好了!”李建军拿着公示截图,冲进科技处,“王老师,我们拿了省一等奖!”

        王芳比他还激动:“这下你评教授没问题了,明年还能报国家科技奖!对了,还有个好消息,武汉重型机床厂刚才给我打电话,说看到你拿了省一等奖,想跟你谈专利转让,他们愿意出80万!”

        三、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大学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

        2024年9月,江城大学的职称评审结果公示,李建军顺利评上教授;他的研究生小张,凭着“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第二发明人的专利,保研到了华科大;团队的两个青年教师,也因为参与了这个项目和省一等奖,顺利评上了讲师。而专利转让的80万,扣除学校提成后,李建军分了32万,小张分了8万,两个青年教师各分了6万,这笔钱又成了他们新项目“大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升级”的启动资金。

        在科发院的“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交流会”上,李建军作为代表发言:“以前我总觉得专利是‘麻烦事’,奖励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这俩是‘亲兄弟’,少了谁都不行。”

        王芳在一旁补充道,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专利是奖励申报的“基础支撑”。没有专利的项目,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去年有个团队申报省科技奖,技术指标很好,但因为没申请专利,评审专家认为“成果缺乏保护,容易被复制”,最后只给了三等奖。而李建军的项目,正因为有了发明专利,才证明了技术的“创新性”和“独占性”,这也是他能拿省一等奖的关键。

        第二,奖励是专利转化的“价值放大器”。同样一个专利,没拿奖励时,企业可能觉得“技术好不好还不一定”,不愿意出高价;拿了奖励后,企业就会认为“这是经过专家认可的好技术”,愿意多花钱。比如李建军的专利,没拿奖时,武汉重型机床厂只愿意出50万,拿了省一等奖后,直接加到80万——这就是奖励的“背书作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