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着解释道:“专利和奖励虽然都与科研成果有关,但它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专利更侧重于对成果的保护,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种了一亩好麦子,专利就是给这亩麦子围上一道坚固的栅栏,防止别人未经授权就擅自使用你的成果。而奖励则是对成果的认可,就像给这亩麦子评个‘优质品种’的称号一样,只有获得了这个称号,你的麦子才能在市场上卖出高价,别人才会愿意与你合作。”
第15章: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专利与奖励
说罢,王芳翻开申报材料,开始逐一向我解释其中的要点。
“首先,申报时间非常重要。科研项目结题后必须满1年才能申报奖励,太早申报的话,成果的应用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评委们可能会对你的成果持怀疑态度;但如果太晚申报,超过3年就不能再申报了,那可就太可惜了。你这个项目去年10月结题,今年11月报正好符合要求。”
“然后是奖励等级,这直接决定了成果的‘含金量’。”王芳画了个金字塔:“最顶层是国家科技奖,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是评院士的‘硬指标’,咱们学校的周院士,2019年就是靠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上的。中间层是省科技奖,咱们湖北省的科技奖分一、二、三等奖,省一等奖是申报国家奖的‘入场券’,去年咱们学校报的3个国家奖,全是先拿了省一等奖的;省二、三等奖则是评职称的‘刚需’,讲师评副教授,有个省三等奖就够了,副教授评教授,至少得有个省二等奖。最底层是市科技奖、行业协会奖,这些可以当‘辅助材料’,但不能当‘核心成果’。”
李建军有些惊讶地拿起申报材料,仔细翻阅起来。他原本以为只要有专利证书就足够了,但当他看到里面除了专利证书外,还有《用户使用报告》和《经济效益证明》时,不禁疑惑地问道:“这些也得要?”
王芳肯定地回答道:“当然!”她耐心地解释道,“奖励评审看的可不单单是专利,更重要的是‘成果价值’。光有专利还不够,你得证明你的技术确实有用才行。你看看这份《用户使用报告》,这可是武汉重型机床厂给的呢。他们使用了你的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足足20%,故障率也下降了15%,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啊。再看看这份《经济效益证明》,这可是税务局出具的哦。他们去年因为采用了你的技术,节省成本高达120万呢,这就是明显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这些证明材料,评审专家是不会给你高分的。”
说到评审流程,王芳压低了声音:“这里面也有‘门道’。省科技奖的评审分三步:先网评,5个专家匿名打分;再会评,10个专家现场讨论;最后公示。网评靠的是材料硬,会评就得多‘走动’,不是说要送礼,而是要让专家了解你的成果。比如今年的会评专家里,有华科大的陈教授,他是搞液压控制的权威,我已经帮你约了下周三的座谈会,到时候你好好给他讲讲你的技术优势,比你送啥都管用。”
李建军有些犹豫:“这算不算‘找人打招呼’?会不会不好?”
“这是‘正常的学术交流’,不是‘打招呼’。”王芳笑着说,“专家每天要看几十份材料,你不主动跟他讲,他可能没注意到你的专利比别人的更有创新性。去年有个团队,技术明明比别人好,但因为没跟会评专家沟通,结果被别人抢了省一等奖,后来他们才知道,专家以为他们的技术和另一个团队的差不多。所以说,‘人脉’不是歪门邪道,而是你平时积累的学术资源,你平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跟专家交流,到申报奖励时自然有人帮你说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