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 26 逐粮天子 (1 / 6)
        因为吃饭问题,唐中宗李显曾经发了很大的脾气。

        大唐景龙三年(709年),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再次出现粮荒,于是有大臣建议唐中宗效仿他的父亲唐高宗和母亲武则天,搬到洛阳“就食”,以方便接受江淮一带的粮食供应。没想到唐中宗愤怒地说:“岂有逐粮天子耶?!”

        其实“逐粮天子”还真的有,而且为数不少。隋朝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夏粮颗粒无收。隋文帝不得不带着一干王公大臣东移到洛阳就食,因为在当时,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地窄人稠,所产粮食在平时就难以满足关中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一旦出现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更是经常发生饥荒和“人食人”的现象。

        鉴于关中地区出产日益不足的困窘,隋炀帝杨广发动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从而掀开了隋唐大运河的浩瀚工程,以方便接收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由于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使得民怨沸腾,这也是隋朝灭亡原因。

        隋炀帝若不是急于求成滥用民力,其治水之功,甚至不亚于大禹,而隋唐两朝,正是通过大运河来接收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才确保了帝国的运转。

        从西周开始,帝国的首都一直在长安-洛阳一带来回摆动,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长安、洛阳一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已逐渐不堪重负。618年唐朝建立后,缺粮的魔咒像隋朝一样,时时困扰着唐朝历代皇帝,随着唐朝进入盛世,粮食缺口愈加扶摇直上,在此情况下,即使是丰收年份,长安城也仍然粮食紧缺,一旦发生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就不得不东迁到洛阳就食。

        以唐高宗为例,他在位共34年,其中有11年5个月住在洛阳,史书明确提到是因为长安缺粮迁到洛阳“就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更是有19年住在洛阳,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洛阳更加靠近江淮地区等粮食主产地,没有漕运之苦。到了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发动神龙政变,拥戴太子李显上位,武则天被迫退位。为了恢复李唐,第二年唐中宗便迫不及待地西迁回到长安。但是回到长安的第四年,关中地区由于水旱灾害,再次发生饥荒。大臣们请求唐中宗效仿高宗和武则天前例,东迁“就食”洛阳,惹得唐中宗发了好大的脾气。

        但缺粮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唐帝国。

        唐玄宗在位时期,由于关中地区缺粮,有五次迁到洛阳“就食”。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第一次前往洛阳“就食”前,当时长安城内太庙由于梁柱腐朽崩塌,唐玄宗认为是上天警示,就犹豫要不要前往洛阳,宰相姚崇劝他说:

        “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

        姚崇以“不可失信”的名义劝说唐玄宗东迁,但根本原因仍然是粮食歉收供应不足。在第五次东迁洛阳“就食”后,唐玄宗终于受不了了,于是广召臣下商讨对策。

        当时的京兆尹裴耀卿提出对策,一是在漕运经过的沿岸广设粮仓;二是优化漕运的办法,将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从全程通航变为分段通航,例如在黄河三门峡段开凿18里山路,通过陆运以避开三门峡的黄河天险,然后再继续船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