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已婚的、家属随军的干部们,这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没有少操心和四处张罗忙活着。在他们坚强的外表下,都暗藏着一个“累”字。
近一个时期以来,部队的家属区里新增加了不少操着各地方言口音、或头发花白或步履蹒跚的老年人的身影。他们,都是这些随军家庭里远在老家的父母或者岳父母。这些年迈的老人们,因为自己的女儿或儿媳每天要早出晚归的上班,自己的外孙或孙子孙女每天要起早贪黑的上学、上补习班的缘故,被从老家临时动员搬了过来,帮忙照顾孩子、打理家庭的。
干部队伍当中出现的这些“顾家”“恋家”情绪,在一些高级士官的身上,同样也是有所体现的。
部队里的这些高级士官,大多都是在装备维修、信息控制、雷达通信等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里工作的。因为岗位专业和形势任务的需要,凭借着他们自身过硬的业务技能,所以作为特殊人才培养并保留了下来。
一般来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高级士官,至少需要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历练出来。在此期间,他们除了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好本职工作、当好普通一兵之外,还必须要在军事训练、政治教育、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年度各类考核中达到优秀的标准。否则,就会影响到今后的各种评议和测评,甚至会影响到后期选改晋升为更高一级的士官。
在部队中建立士官制度,是顺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贯彻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理念的时代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那种志愿兵制度下的“一转定终身”“吃大锅饭”的传统惯例,彻底打掉“转志愿兵之前拼命干,转上之后靠边看”的痼疾顽症。
部队里士官的工资待遇,相比于同年龄段的社会青年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每年想继续选取或者套改的士官人数,要远远多于实际选取套改的指标数。因为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和选拔程序,以及每年指标人数的不确定性,所以,并不是每个想转为士官的战士都能如愿的,也不是所有条件都符合要求的战士都能如愿继续转为士官的。
每一级士官的服役年限,分为三到四年不等。一个服役周期满了,各单位会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和专业岗位需要,在征得本人服役志愿的基础上,要么选改为更高一级的士官,继续在部队服役,要么脱军装,选择转业复员或者退伍回老家。
士官的选取套改工作,有着严格的程序、明确的标准和总数有限的指标控制。每年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满服役期的第二年度兵中,选取综合素质优秀的部分战士改为一级士官;之后再按照一定比例,从一级士官队伍中,选取综合素质优秀的部分同志改二级士官。依次类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选优淘劣、补新退老,从而进一步激发士官队伍建设的活力。
每次的选取套改,都要按照士官选取的流程,通过本人申请、民主评议、营连推荐、业务部门考核把关、旅团一级研究决定等程序,在每个环节上都要进行严格的遴选、考核和审核,有些级别特别高的,或者极少数专业性要求特别严的高级士官,甚至需要报到集团军一级研究批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