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开始喜欢小说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的。好友李可手里的几部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可真是要了我们的小命!我们一口气读了《老猫》、《沉船》、《犀照》、《迷藏》等作品,并为某些情节讨论到被老师从课堂上骂出去。
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卫斯理”完全满足了一个男孩子全部牛叉的梦想:武功高强、有地位、受人尊重。这些很好的弥合了我们在班里不会打架、没地位,不被同学和老师尊重的现状。
那个时候的我经常跑到北京图书馆(现在叫国图)四楼去查看卫斯理系列的小说,我惊喜地发现——光倪匡的书目卡就整整一盒子。而卫斯理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两个字为名称的,比如:《蛊惑》、《奇门》、《影子》、《鬼子》、《头发》、《盗墓》、《电王》、《还阳》、《病毒》等。所以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和卫斯理、白素、白老大、红凌、陈长青泡在一起。
卫斯理的小说没有太多框架、悬疑、奇幻、科幻、武侠的元素被他拿来就用,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科幻题材。于是我开始爱上了科幻小说,甚至整个高中阶段几乎都在研究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天体物理。
高中物理老师终于被我课间不断的提问激怒了:“以后先把物理考及格了,再问我洛伦兹变换的事儿!”
那时候的自己还热衷于各种科幻画的创作,以此为契机,我居然结识了一大帮科幻圈子里的爱好者,成为了一个科幻迷。
在我们的科幻迷圈子里,有不少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科幻界里的大神,比如星河、凌晨、杨平、韩松等。
记得那时候自己还帮经常通信的科幻迷好友姚海军画过几幅科幻画,那时候他一个人创立了第一本科幻迷自己的杂志——《星云》。条件非常艰苦,很难想象在伊春那种地方他是怎么完成的。
姚海军直接把我寄给他的画当做了封面,从而结束了《星云》蜡版油印的“卷子纸”时代。以至于现在的百度搜索下,我的名字仍被归类于科幻画家的行列。
《星云》一共出了很多期,接下来几期的封面既有我手绘的,也有我把一些普通照片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复印机一次一次合成出来的。在那个没有photoshop的时代,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后来,北京的科幻迷小伙伴们觉得自己也应该搞一本科幻小说的杂志。当时参与的人很多。凌晨、严鹏、星河、杨平、江渐离、苏学军、罗洪斌、金霖辉、廖东、张强……。这些名字我恐怕这辈子很难再忘记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