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大家都在思考自己读过的书籍之中,究竟是哪里出现过《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很快就有一些人想到那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了,就如文章的名字那样,它讨论的自然是战争问题。其实关于战争问题有很多人都讨论过,不过那些文章却没有《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受世人的关注,其中可能有着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文章中一些独特的观点,以及这一篇文章的来源。
有了一个人引出《为什么有战争》这一个话题之后,有一定了解的人纷纷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收录在弗洛伊德文集中,它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两位天才级人物对于人类如何摆脱战争话题的对话。
最后,两位天才级人物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有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方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欲望处于潜伏的状态,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如统治者的宣传,才会迸发出来,使这种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成为一种集体的癫狂力量。
当有人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李勋方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书籍没有阅读过,关于这一种特殊条件的看法,他之前就没有读到过。不过现在想起来,他和玄灵似乎已经看到过了,那些点点人之间的战争,难道不是这样开始的吗?点点人国王的弟弟先是让他的士兵残害那些平民,那些士兵其实早就有了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毕竟那是一种本能,他们在国王弟弟的宣传下,为了他们所谓的自由开始无情的杀戮,在杀戮中他们的毁灭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以杀人为自己的快乐,以战争为自己的一种光荣!
对于自己的这一些发现,李勋是非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可的,在适当的时机里,他也结合弗洛伊德他们的观点把那些点点人的情况补充出来。有了李勋的补充之后,那些发表观点的人更加滔滔不绝了。
有人说战争也可以在物质需要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发生,历代王朝,如果不是民不聊生,怎么可能出现反对者呢?又怎么可能出现战争呢?其实关于这一点,早就有人看到了,在《荀子.哀公》篇中,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里提到孔子对鲁哀公说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在那之后,又有很多人引用过孔子的这一种观点,古代中国唐朝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就时刻地领悟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直到今天,这一种观点依旧被引用,强调满足人民需要的重要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看似平庸,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关于这一种观点,讨论者们首先是谈到了近代的一些恐慌事件,然后再由中国的一些专家以及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些专家一层一层地向上推出来的,最后直接推述到了古代中国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身上。
在把那一个关于战争条件的问题引开去讨论之后,讨论者们又回到了《为什么有战争》这一个话题之上。弗洛伊德首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原则上是依赖暴力解决的,这与动物界的情况完全一样。”这一句话,与前面几个人表达的观点几乎完全是一致的,他们其实不需要读过《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也可以得出这一种结论,动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确是依赖于暴力来解决的。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是人也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点似乎是没有什么好争议的,神造人的说法,到了如今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没有人赞成了。人曾经既然也是普通的动物,那么人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时候,第一时间也许想到的并不是使用暴力来解决,但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的这一个办法,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们都是会想到的,因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的东西,无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高尚,无论他如何与世无争,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始终是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爱的本能,其中也包括了性的本能,另外一种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想着如何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自己的种群,使自己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后者是破坏性的,破坏的可以是其他事物,也可以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同类。后者破坏的目的,直白的说法是为了找死,学术性的说法则是渴望从有机物状态回到无机状态,毕竟生命起源于无机状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