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原称M3941式标准机枪。1942年德军开始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式机枪。它是1939年由德国的格鲁诺博士根据波兰设计图纸研制的。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二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100万挺。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毫米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只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做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毫米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其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毫米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毫米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毫米机枪。该枪可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历史
德国在一战中失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制造重机枪。mg34
一战后,德国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的德军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能装备先进武器)。其实几乎从刚刚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就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放缓却始终没有停顿。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公然违背《凡尔赛条约》,必将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这挺通用机枪,若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若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其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沁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转移阵地(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枪理论射速为800-900发分,最快时可达1500发分,达到了单管机枪的巅峰。碗口粗的大树都能打断;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但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其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实战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MG42研制成功,实为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格鲁诺夫博士并非枪械设计师,而是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因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求很大,他以专业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其实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还更紧凑。这对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而言,是非常实际的。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看来,这实为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般的报告飞向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不过,当美英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地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美国兵称MG42为“希特勒的电锯”,也有人恶毒粗鄙地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zipper,意指希特勒在拉拉链掏生殖器却掏不着……);连德国兵也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Hitlersge")或“骨锯”(Bonesaw);苏联兵比较朴实,算是文雅地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linoleumripper”);英国兵就以MG42材料的制造产地“史潘朵”为名称之。MG42这款由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德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德意志军魂之利刃”。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枪声。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900发,最高1500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声音有点像美军的m134重机枪),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声音。这是必然的,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机枪为核心得,步兵班由机枪小组跟步枪小组组成。攻击时由机枪小组负责压制敌据点,再由步枪小组以利用地形接近地方据点,然后在近战中用冲锋枪或者手榴弹把敌人歼灭。而一般的步骤是,机枪首先占据合适得射击位置,步枪小组同时迂回到侧翼;然后由机枪正面开火,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而步枪小组由侧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步枪小组得勇敢和手中得近战武器消灭据点中得对手。而在防御的时候,阵地分为若干段或者若干独立据点,以机枪小组为核心,步枪小组负责警戒和保护机枪小组。总之,防御中机枪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别主力对机枪得保护,一旦机枪被摧毁,防御就会极为困难。而实战中,往往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连为单位。但是作战得道理还是相同得。只是加上了排连所属迫击炮或者重机枪得使用。MG42是完全可以胜任德军得战术需要。它有着相当出色得压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国机枪基本相当,加上其高得多得射速,一般机枪是根本无法在机枪得对射中占MG42得上风得。其中最占劣势得可能就是装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得苏军部队,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得八九分之一,根本无法压制住他。而苏联得郭留诺夫重机枪极为笨重,无法有效搬运,当然也不是MG42的对手。机枪得弱势,也是苏联和德军作战伤亡惨重得一个重要原因。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得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得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得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得射击速度。因为MG42是气冷式机枪,在寒冷得情况下,反而可以有效减少换枪管得时间。一般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枪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发。格罗福斯设计更换装置非常简单,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枪身,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触摸炽热得枪。更换一支枪管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得激战中,MG42尽其所能得提供了活力的支持。它使用得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造价只有MG34得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得百分之五十。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100万支(一说70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得。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得生产量不过120万支,如此高的生产能力让人瞠目结舌。性能如此优秀得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结构特点
概况
说起MG42这个德国陆军经典强权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机枪中(不包含多管式机枪)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同时也是难得的可靠、耐用、简单、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国武器。MG42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拜MG42优良设计所赐,以至MG42能成为“血脉绵延不绝”的机枪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东南欧还能看见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纳粹的战败而消逝;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精随依旧跨越时代的冲击。另外像是瑞士生产的SIG7103,MG4259,以及556毫米西班牙CETME(trodeEstudiosTaterialesEspeciales)机枪,都是活脱脱MG42机枪的翻版;美国人不承认可枪迷们一看就知道M60机枪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尽管Ameli机枪与MG3机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遗传天性将会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这个世纪服役下去。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在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与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枪,苏联则研发成762毫米GShak战机空用机枪,但MG42可变换枪管仍比东欧生产的机枪在性能上占上风。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枪打出四倍的射击速率。
枪体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枪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仿形
式枪机开锁加速机构。闭锁时,位于枪机头内的两滚柱进入枪管节套凹槽后,被位于机体内的楔块撑开,完成闭锁。开锁时,两滚柱在机匣仿形槽作用下使滚柱向内收拢开锁,同时通过楔块加速枪体后坐;供弹机构与MG34式机枪使用的相同,为开式金属弹链,双程输弹机构利用枪机能量带动。在枪机后退时,内拨弹齿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半个链节距;枪机复进时,外拨弹齿再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稍大于半个弹链节距。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射击,机构中设有分离器,不管扳机何时放开,均能保证阻铁完全抬起,以保护阻铁头不被咬断。枪管复进装置具有复进和缓冲双重作用,它分别由4根弹簧、推杆、导杆和顶圈组成,统一安装在一个套筒内。作复进簧时,4根弹簧由前向后依次工作;枪管后坐即将结束时,4根弹簧同时工作,弹簧的综合刚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缓冲作用。MG42式机枪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迅速。该更换装置由盖环和卡笋组成,它们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
瞄准装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