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更知道,想提全国的农田补贴,就得加钱,加很多很多的钱,每年全国的预算都是有定额的,给农民的补贴预算多了,从哪里扣?从公务员的补贴预算里扣么?加不起钱,那就得睁一眼闭一眼。”
说到这里,刑俊神情坚毅起来:“既然我来了,就要将这世道,一点点纠正过来!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就得纠正!说起来,外边的物价,道光帝也是知道一些的,只是……”
刑俊又继续说起道光帝的故事:
尽管道光帝为打补丁和吃鸡蛋不能贯彻他“节俭治国”的大政方针而闷闷不乐,但这还不能算是太离谱的,吃碗“粉汤”才真正让他见识了什么叫“奢侈”。一天,日理万机的道光帝突然起了忆苦思甜的兴头,想起要吃碗“粉汤”便吩咐内务府尽快贯彻落实。
这粉汤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过就是羊肉炖粉条而已,乃京城常见的街头小吃。内务府系统内有最顶尖的厨师、最完备的厨房设施、最严格的餐饮标准,动手做一碗羊肉炖粉条还不是小菜一碟道光皇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给了内务府一份做粉汤的菜谱,“命依所言之制法制之”。
谁知,道光帝的粉汤还没吃上,内务府却先给他呈上了一份做粉汤的预算报告要花七万五千两白银。按照道光朝白银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这笔银子价值一千多万元人民币。见过宰人的,没见过宰得这么狠的,难怪道光帝一看,大惊失色“不就做个粉汤吗,怎么要这么贵”
内务府的负责同志心平气和地跟皇帝解释说“御膳房要做这粉汤得先另盖一间厨房,这需要一大笔钱,还得请几个专职的御厨,又要一笔钱,还要增添一大帮打下手的,端盘送菜的,也需要钱,一笔笔算下来,共需经费六万两白银。另外常年费尚需一万五千两总共七万五千两,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这太违背道光帝“节俭治国”的原则了,道光帝发狠说“那就不用御膳房做了。朕知道前门外有家饭馆能做此汤每碗只售40文钱。你们每日叫太监前去买一份回来就行了。”英明的道光帝知道,前门外大街就有一家叫“粉汤刘”的饭馆,做得一手好粉汤,连皇帝都记住了它的价廉物美。
可是又过了好几天道光皇帝还是没见到粉汤,再次召来相关官员训斥。官员回答说,臣等近日去前门大街找遍了,没找到有卖粉汤的摊贩,这几天正打算跑远点去买呢。可是如果跑得太远了,粉汤端回来就不好吃了,所以正烦恼着呢。真实情况是,内务府派人把前门大街卖粉汤的所有摊贩和店铺都给赶跑了。
可怜的道光帝只能无奈地说罢罢罢朕从此不吃粉汤了!
刑俊最后补充道:“恐怕道光帝心里也有数,如果他真要下边人的帮他买粉汤,只怕全京城的卖粉汤摊店都要关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