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李大户的异能和背景,衣柳宁就不由得露出有点怕的样子:“听说那李大户,祖上叫李什么来的!反正就是螳螂拳的创始人!听说这螳螂拳是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可不得了啊。他的螳螂拳已经出神入化啦,异能变身可以把皮肤外骨骼化,硬得跟铁似的,刀枪不入,一个打十几个壮汉!听说以前跟人火拼过,对面拿了喷子就是土制的散弹火药枪,对着他喷了一枪,居然只擦破他一点皮,转眼就叫他给一挥手砍下了半边脑袋!
最近一次他来我们家时炫耀过,他说他已经得到了C级精英认证资格,在咱这片是能横着走了,而且他还有个族亲叫李玉的,在春晚都露面出彩了,据说不久后就会调到我们这儿当局长,到时这一片儿就是他的天下了!
要不是听说来导师铁面无私,就是帮老百姓作主,这状,我们家还真不敢告!”
“李玉?这个人,我倒是知道,也见过几次面,应该不至于殉私枉法吧?放心,就算他有那心,有我罩着,他不敢乱来。原来是有实力有后台,怪不得如此嚣张。”刑俊一边说着,一边用人脑联网查了一下螳螂拳的相关资料:
螳螂拳,象形拳的一种,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支奇葩。
按照人脑联网给出的资料,螳螂拳的创始人并非姓李,但发扬光大却是在姓李的手里。
【注:以下资料经过文学改编,属于异世界史料。真实程度不高于三国演义,本世界真实情况可自行百度。】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
他初练少林功夫,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王郎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
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