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来客来过手机,看了看自己博客上的留言,笑了一笑:“有不少人在博客上给我留言了,很多人说,刘禅扛住一波,姜维一回来就能把敌人解决了,我只能说这个想法很好,可现实是残酷的……”
然后来客就开始论述:司马昭得知蜀地的情况后,亲自带着大军入蜀,兵力比邓艾和钟会加起来还雄厚。
姜维回援,钟会跟进,司马炎再跟进,你说这没问题,还能打!蜀人一个能打晋军四五个!可能么?如果可能的话,诸葛瞻就不会四五个打邓艾军一个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就算可能吧,那么能打多久?蜀地之前用来抗击魏晋的天险汉中、江油、阳平、绵竹全失,都城彻底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虽然说可以召民壮死守城都,但各地守军都有投降的,最后被敌人把周围城市全祸害了,剩下一个光杆成都又有什么意思?能守多久?半年?一年?看着敌人把周边的粮食收了,然后城内易子为食?刘禅学古代名将,带头把妻妾全都杀了给军人做粮食,吃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又或是吃到最后一人之前,将士们就抗不住了造反把城门一开……
有不少人提到明末的皇帝,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很多时候,不是皇帝说这个可以抵抗,就一定能抵抗得了的,大臣仔细分析后说打不了,那就学刘璋呗,这也算蜀地的传统了,刘璋那时候情况比刘禅这时候差不多吧?他投降算识大体,怎么到刘禅这里就昏庸卖国了?
魏国的国力是蜀国的好几倍,而明朝的国力是清的十几倍,如果崇祯有刘禅一半的大局观,没有刚上朝就废了以往的太监制,把大明的经济支柱矿税、商业税啥的都给砍了,不至于最后把大明朝廷活生生穷死!一个产茶大省,一年的茶税只收到12两银子!不读史料的话你敢信么?只要大明财政足够,不内乱,清朝哪里有半点机会?大方向歪了,他越勤政,越执着,就好像司机把车头对准了悬崖,越踩油门,死得就越快!
刘禅在投降之后待遇被封安乐公,保存了家族血脉。如果死守的话……能不能守到姜维来援,这要看兵员素质了,当初诸葛亮执政的时候,士兵是轮换上前线,以攻代守练兵,上过阵见过血的兵,那可比一辈子没打过仗的少爷兵强到不知哪里去了。可是到蜀汉后期,这条轮换政策早就废了,诸葛瞻感觉七万兵以逸待劳打邓艾一两万疲兵,而且步兵是蜀国强项,魏军的强项在骑兵,翻山越岭时当然得以步兵为主,我多而敌少,我逸而敌劳,我之强项击敌之弱项,这在兵法上来说当然是可以打;可是邓艾下令拼死一冲,诸葛瞻带的那些少爷兵就虚了,阵形就乱了,最后就兵败如山倒了。纸上谈兵,往往自带一个双方兵将素质差不多的前提,可现实中兵将的素质怎么可能差不多?如果真的能差不多,那么当年太祖手下的红军,在天降大雨的情况下,于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日夜间急行二百四十里,还要攻击据险而守以逸待劳的敌军,按古代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这完全就是自寻死路,怎么可能会上演飞夺泸定桥这种神话级战役呢?!
想法再好,兵员做不到,那也是白想。后世的崇祯确实决定誓死抵抗,敌人大军一来,士兵和大臣跑的跑降的降,大门直接一开迎闯王,皇帝亲手杀了自己的皇后、嫔妃和公主,上吊了,从死者唯一太监,还不够悲凉的么?
有人说永嘉之乱时,刘禅的儿子全死了,但是好歹刘备的家族血脉并没有断绝传承对吧?清代明之后,可是连疑似大明皇帝子孙的人都没有放过啊!而且外族入侵导致的死亡如果非要怪到刘禅头上,那南宫大屠杀时死的四十万人,是不是都应该怪他们祖上定居南京?
总之呢,我这节讲的是军事史,重点论述在于,在那种情况下,还有没有打下去的必要。当时汉中、江油、绵竹等地失守,要以半州之地硬抗中原,很难打了,撑过这一波也很难再撑多久。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吴国帮蜀国打退了魏国,会不会翻脸学当年刘备,逼刘禅投降交地盘,实现当年二分天下一南一北的战略规划,这都不好说。如果蜀汉能撑过这一波,钟会就可能长久把执兵权,运筹好的话,钟氏会成为司马氏之后的最强家族,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比不过司马昭,司马炎那位百姓没饭吃“何不食肉”的儿子,在历史上算是小有名气的傻子皇帝,最后三国政归钟氏也不无可能。
其实想想看,如果刘禅早死十年,在史上多半也是个明君,评价不会比孙权低。少年青壮年时聪明有为,到老了犯二的君主,史上多得是。其实孙权晚年也不怎么样。把太祖在1958年之前和之后的政治决策分别拿出来,隐去名字,交给外国一个从来不知道太祖的人看,会如何评价,大家可以发挥想像力。本朝太祖曾说过,如果后人评论他的功过,说他七分功,三分过,他就很欣慰了。这样的话,我们又何必对刘禅苛求太多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