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讨论四五问题,所以这个题材院里极为重视,迅速组织力量排演成功,并在去年夏天首演。
这样一部好剧确实受到了观众的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可是没过几天,所有人的注意力就被另一部叫做《于无声处》的话剧吸引了。
两个主题表达类似的话剧一比较,于无声处更关注人伦情感,属于小一号的《雷雨》,再加上只需要六个演员就能排戏,迅速火爆全国剧场,去年秋天,就连人艺也拿来演了一个月,《丹心谱》一时间反倒成了曲高和寡。
可说来说去,这些露脸的工作,是跟院里的编剧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蓝因海虽然是演员改行做编剧,但却是个不服输的,拉着几个同事琢磨着写一部反映新精神的大戏,一部真正能够展示人艺水准的戏,只可惜憋了半年了,稿子被艺委会毙了七回。
转过年来,艺联的领导叫着编辑们去开会、学习精神,院里的领导更是对几个人关怀备至,笑脸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一句话:少废话,赶紧掏出点东西来。
蓝因海做梦都想从裤子里掏个大的,只可惜掏不得。
心情不佳的他干脆转头开始收集整理最近从各方面获得的剧本稿件,试图找点灵感。
对于燕京人艺来说,话剧作品的来源其实非常广泛。除了话剧院自己的编剧,还有各种作家、爱好者的投稿,偶尔也会邀请知名作家过来一起做剧。
但是落到蓝因海这里的剧本,基本都是爱好者投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