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的张少爷正和李子玉说笑:“昨日我爹新给我买了方澄泥砚,研出来的墨黑得发亮,写起字来顺滑得很。”
李子玉晃着玉佩:“那算什么,我娘寻来的徽宣,薄如蝉翼,写小楷最是好看。”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磨秃的笔尖,笔杆上还缠着防滑的布条,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发闷。
娘说的“凭学问说话”在耳边回响,可看着他们精致的笔墨纸砚,我还是忍不住自卑——我连像样的笔墨纸砚都没有,真的能凭学问立足吗?
想起李老先生清亮的目光,我才勉强稳住脚步,可后背的衣裳早就被冷汗浸湿了。
书院的讲堂越来越近,朗朗的读书声从里面传来,混着远处的鸟鸣,竟让这乱世有了片刻安宁。
可这安宁里,我却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与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我摸了摸怀里的烧饼和窝头,又按了按书包里的砚台,指腹蹭过砚台边缘的磨损,知道这条用娘的血汗铺就的路,才刚刚开始,而我心里的胆怯与自卑,像路上的石子,硌得每一步都格外艰难。
书院的晨露还凝在窗棂上时,我的挑战便已开始。
每日描红课上,同窗们铺开雪白的宣纸,狼毫笔蘸着上好的松烟墨,而我只能用磨秃的笔尖在废纸背面反复勾勒。
墨汁是用最便宜的油烟墨兑水调成的,写出的字总带着淡淡的灰调,老先生批注时总要凑近了才能看清,我便趁课间偷偷往墨里掺些自己研的烟灰,试图让字迹更清晰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