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
“啪!啪!”两个耳光重重落下。
“你才出去几天,就把家乡话忘了!以后再敢说侉子话,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啥时候回来的?!”父亲再问。
儿子这才改口:“夜了嘿呀。”
父亲这才满意。
林承贤一遍遍讲这个故事,讲了多少遍,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的意思很明白: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无论多体面,都不能在村里人面前“装大”。
“对村里人要敬重,”父亲常叮嘱林秋水,“有人来找你,是看得起你,你得好好招待。村里人要是瞧不上你,哪怕你当了市长,人家也不会搭理你。”
林秋水从小在村里长大,村里的规矩、说话的方式、待人的分寸,早已如春雨润物,渗进他的骨血。他郑重承诺:“爹,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许多年里,他一直深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视之为做人的根本。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再想,忽然觉得这故事漏洞百出,一个年轻人,能在村里对邻居说普通话,可回家面对亲爹,还会用“昨天晚上”?这不合常理啊。父子之间,哪有不讲土话的?
这故事,分明是村里人编出来吓唬孩子的,一则带着乡土气息的“寓言”,一则用以规训后代的“道德训诫”。它背后,有对“进城”的恐惧,有对“变质”的警惕,也有长辈对子女的控制欲,他们希望孩子出息,但不能“出格”;可以体面,但不能“忘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