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林秋水的心里。
后来,他考上了太平商贸学院,学了会计,写毕业论文《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8631模式》,发表在《商业会计》上。他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想弄明白:父亲那一代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用最朴素的方式,撑起一个时代的经济脊梁。
而如今,他竟真的走进了太平烟厂的大门。
那天,他站在厂区门口,望着那熟悉的“梅花”牌香烟包装线,机器轰鸣,烟丝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他忽然觉得,这味道,竟与父亲旱烟袋里飘出的气息如此相似,微苦,却醇厚;朴素,却深远。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坐在槐树下,烟雾缭绕中画图纸的样子;想起他用烟卷敬客时的庄重;想起他坚持自掏腰包买烟的倔强。
“我来了,爹。”他在心里轻声说,“我替您圆梦了。”
太平烟厂,对他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它是父亲烟瘾的延续,是童年烟火的源头,是无数个夜晚,父亲在灯下思索时,那缕袅袅升腾的烟雾所指向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替父亲买烟的小孩,而是一个能读懂烟丝背后故事的会计,一个能看懂机器轰鸣中经济脉动的年轻人。
他走进财务科,坐在办公桌前,翻开账本,笔尖落在纸上,沙沙作响。他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如此执着于数字,因为数字,是沉默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汗水、智慧、责任,也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用一生去坚守一份清白与担当。
午休时,他走出办公楼,站在厂区中央。远处烟囱依旧吐着白烟,像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他看见张立青正蹲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图纸,和老师傅讨论设备改造。
“立青!”他喊了一声。
张立青回头,笑着走过来:“秋水,你看,我提的那个切丝机改造方案,厂里终于批了!虽然只批了两千块,但总算开了个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