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卷烟情缘
林秋水出生那年,月光县林家庄公社的冬天格外冷。北风卷着雪粒,抽打着村口那几间低矮的石头房,像在鞭笞一个沉睡的梦。那时,没人会想到,那个每天踩着泥泞小路、夹着公文包匆匆赶往修造站的瘦高男人,日后会成为撑起整个乡镇经济的脊梁。
他是林秋水的父亲,林承贤。
林承贤只上过几年私塾,十三岁就当上了村会计。在那个连识字都算本事的年代,一个孩子能拨算盘、记账目、管得清村里的账,已是“神童”般的存在。村里老人常说:“老林家这小子,眼神亮,心眼活,将来必成大器。”
可林承贤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比别人更早地明白了两件事:一是数字不会骗人,二是人要靠双手吃饭。
七十年代初,修造站还只是几间漏风的石头屋,院子里长满荒草,雨天泥泞得连鞋都拔不出来。一台旧车床,一张破工作台,便是全部家当。可就在这样的地方,林承贤一干就是十年。他白天跑业务、修农机,晚上趴在煤油灯下画图纸、算成本,常常熬到后半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冻得裂口流血。
“你这是何苦?”邻居王婶常站在院门口劝他,“城里那么多好单位,凭你的本事,哪不能去?偏要在这穷地方耗着。”
林承贤只是笑笑,不说话。他知道,自己不是在“耗”,而是在“种”,种一棵树,一棵能荫蔽整个公社的树。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来。林承贤敏锐地嗅到了风向。他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县里、跑银行、找技术员,把修造站一步步扩建成农机厂、化肥厂、麻纺厂、陶管厂……短短几年,竟发展成拥有十几家企业的乡镇企业集团。公社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老林啊,你这是把荒地开成了良田!”
可林秋水知道,这“良田”是父亲用命换来的。
他记得那些夜晚,父亲披着旧棉袄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叼着旱烟,烟头一明一灭,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他也记得那个寒冬,父亲为解决化肥厂设备问题,整整一天泡在车间,回来时头发结霜,脸冻得发紫,却笑着说:“机器修好了,春耕不误事。”
父亲抽烟,抽得讲究,也抽得深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