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林舟收到了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录取通知书。出发去南京的前一天,他请办公室的同事吃饭,王老师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小林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以后可得多跟周教授走动走动。”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他在雨林里找到的第一处水源,后面的路还长得很。
二、向外突围:学术会议上的“破冰”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日子,让林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教授虽然忙,但每次组会都会带着他们这些访问学者一起参加,还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高校的学者。林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圈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审稿意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但他很快发现,光靠周教授的介绍还不够。周教授门下有十几个学生和访问学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得靠自己主动。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后来能主动找同行交流,林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时,林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几十份,还准备了精心设计的名片。可到了会议现场,他还是慌了神。看着那些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学者,有的是名校的教授,有的是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的青年才俊,林舟手里的名片都被攥得皱巴巴的。他在会场里转了半天,也没敢把名片递出去一张,最后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别人的发言。
会议的茶歇时间,林舟看到周教授正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聊天,他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走了过去。“周老师,刘老师,您好,我是林舟,是周老师今年带的访问学者。”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我之前读过刘老师关于乡土文学研究的论文,特别受启发,这是我的论文,想请您多提提意见。”刘教授接过论文,翻了几页,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这个研究视角挺新颖的,回头我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跟你联系。”林舟连忙递上名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那以后,林舟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提前了解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准备好针对性的交流话题。有一次,他在一个关于“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会议上,遇到了《文艺研究》的编辑张老师。林舟知道《文艺研究》是CSSCI顶级期刊,他之前投过两次都被拒了。会议间隙,他主动跟张老师聊起自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还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了一些看法。张老师听得很认真,最后说:“你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下次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