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完了?”江晓问。
“嗯,”林舟笑了笑,“谢谢你和张教授。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认了。”
“这就对了,”江晓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了,昨天有个做光电材料的企业联系我,说想看看我们学生做的那个荧光材料,要是合适,可能会合作开发。你看,有时候不追着项目跑,反而能有意外收获。”
林舟看着江晓和学生们的背影,突然觉得,象牙塔里的科研生态,就像一棵大树,有的人拼命往高处爬,想争夺更多阳光;有的人则愿意待在树荫下,用心培育身边的小草。没有哪种选择更好,重要的是,别在追逐的过程中,忘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
评审结果公布那天,林舟没中。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手机上的公示名单,李哲的名字赫然在列。心里有点失落,但更多的是释然。他打开电脑,开始修改之前写的一篇论文,打算投给一个专业期刊。
这时,微信收到一条消息,是张教授发来的:“小林,你的项目我评了‘优先资助’,但最后因为名额有限被刷下来了。那个李哲的项目,评审会上有三位专家为他说话,最后还是占了名额。别灰心,我把你的申请书推荐给了一位做产业转化的朋友,他对你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有空可以聊聊。”
林舟看着消息,突然笑了。他想起张教授书房里那本夹着便签的“李”字材料,想起老陈的电话,想起江晓当年的遗憾,突然明白,科研生态里的人情关系,就像空气中的尘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像张教授那样,在规则和人情之间坚守底线,像江晓那样,在功利之外寻找意义,像自己这样,在挫折之后依然不想放弃。
窗外的蝉鸣依旧,但这次听起来,不再像抱怨,反而像一首轻快的歌。他想起自己刚入职时,导师跟他说的一句话:“科研就像种地,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你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也许,大学真正的科研生态,不应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应该是一片广阔的田野,让每一粒有潜力的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最终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而他们这些在象牙塔里坚守的人,既是齿轮,也是风,既被体制推动着前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吹向更自由的方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