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王科长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张便签纸,“你那份申请书里‘经费预算’那栏,设备购置写得太笼统了,最好补充个明细,不然初审可能就给打回来。我看你这几天熬得眼睛都红了,可别在这种小事上栽跟头。”
林舟连忙道谢,把便签纸夹在申请书里。王科长走后,他重新坐回电脑前,却没了刚才的劲头。窗外的蝉鸣似乎更响了,像是无数只小虫子在耳边念叨:“白忙活”“没用的”“留不下来了”。
他想起上个月系里的例会,主任拿着名单说,今年“非升即走”的有八个人,目前只有两个人拿到了国家级项目。散会时,有个女老师偷偷抹眼泪,说她孩子才一岁,要是走了,连房贷都还不上。当时他还安慰人家“再努努力”,可现在,他自己也开始慌了。
“林老师?你还在改啊?”门口探进个脑袋,是江晓,手里提着个保温袋,“我刚从实验室回来,看你灯还亮着,给你带了碗热汤。”
江晓把保温袋放在桌上,打开时,一股淡淡的鸡汤香飘了出来。“我妈炖的,放了点党参,补补身子。你别总喝咖啡,对胃不好。”
林舟接过汤碗,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口,眼眶突然有点发热。“谢了,江老师。你那几个学生的实验怎么样了?”
“挺好的,”江晓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申请书翻了两页,“他们发现那个稀土掺杂的荧光材料,在低温下会出现反常的发光峰,虽然不是什么大发现,但孩子们特别兴奋,今天还说要写个实验报告投稿呢。”
“没申请经费吗?”林舟问。他知道江晓带的那些兴趣项目,全是用实验室的边角料做的,连买试剂的钱都是江晓自己掏的。
江晓笑了笑,指尖划过申请书上的“资助金额”栏:“申请过一次,没中。后来想想也算了,反正就是让学生多动手,有没有经费不影响。倒是你,这份申请书做得很扎实,尤其是那个‘界面电荷调控’的思路,很有新意。”
林舟苦笑着摇头:“有新意有什么用?王科长说今年资助率更低,评审专家根本没时间细看。我听说有的评审专家一天要看五份,连参考文献都不核对,就看个摘要和立项依据,你说这能公平吗?”
“不公平也没办法,”江晓叹了口气,“我前两年跟过一次评审辅助工作,亲眼看见有个专家把两个项目的评审意见写反了,后来还是我们发现了才改过来。还有的专家,一看申请人是自己学校的,不管内容怎么样,先给个‘优先资助’,你说这资源能不倾斜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