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象牙塔下的齿轮与风
晚上十一点半,物理系三楼的走廊只剩下尽头那间办公室还亮着灯。灯光透过磨砂玻璃映出个弯腰的影子,像枚被按在稿纸上的图钉,一动不动。青年讲师林舟揉着发酸的后颈直起身时,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一道刺啦声,在空荡的走廊里撞出回音,又很快被窗外的蝉鸣吞了回去。
办公桌上摊着半盒凉透的外卖,米饭粒粘在盒边,旁边是三个空咖啡罐,罐口的褐色渍迹像干涸的眼泪。最显眼的是那本摊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书》,封面被手指磨出了毛边,第17页“研究方案”那栏,铅笔标注的修改痕迹密密麻麻,几乎遮住了原有的字迹。
“再核对一遍参考文献格式。”林舟对着电脑屏幕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瞟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距离申报截止只剩72小时。这是他入职第三年,也是“非升即走”的最后一年,若是拿不到这个项目,明年春天就得卷铺盖走人。
电脑突然弹出一条微信消息,是同系的江晓发来的:“楼下保安说要锁门了,你还在?”
林舟回了个“马上”,顺手点开江晓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两小时前发的,照片里几个学生围着实验台,手里举着个装着彩色液体的烧瓶,背景是实验室的窗户,晚霞把玻璃染成了橘红色。配文很简单:“今日份小惊喜——溶液分层比预期漂亮十倍。”
他忍不住笑了笑。江晓比他早入职两年,曾经也是个跟他一样熬通宵改申请书的主儿,直到三年前那次评审——明明同行评议全是“A”,最终却没中,后来才从别人那儿听说,名额给了一位由院士推荐的“关系户”。自那以后,江晓就像换了个人,不再追着项目跑,反而把更多时间花在本科生的兴趣实验上,连职称评审都推了两次,成了系里有名的“佛系教师”。
“林老师?还没走啊?”走廊里传来脚步声,是科发院基础办的王科长,手里抱着一摞厚厚的申报材料,额角沁着汗,“这是今天收的,你看这厚度,比去年还多三成,可资助名额就多了五个,你说这僧多粥少的,咋弄?”
林舟接过王科长递来的纸巾擦了擦汗,目光落在那摞材料上,红色的封面一本挨着一本,像堵厚重的墙。“王科长,今年青年项目的资助率大概能有多少?”
王科长叹了口气,靠在门框上揉着腰:“去年是18%,今年估计还得降。你没看群里说吗?光咱们学校就报了三百多份青年项目,最后能中五十个就不错了。我跟你说,昨天我去省科技厅开会,评审专家都吐槽,说一个人要评二十多个项目,就给十天时间,连看都看不过来,更别说仔细琢磨了。”
林舟的心沉了沉。他想起自己为了这份申请书,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查文献、做预实验,春节都没回老家,光数据图表就改了不下二十版。要是评审专家连仔细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这些功夫不就全白费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