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目标定位:成功的研究院都有清晰的目标定位——要么聚焦某一产业(如沙河玻璃研究院聚焦玻璃产业),要么服务某一领域(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聚焦高科技产业),要么解决某一问题(如某师范大学研究院聚焦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师培训)。没有明确的定位,研究院就会像“无头苍蝇”,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程处长在创办沙河玻璃研究院时,就明确提出“三个服务”目标:服务沙河玻璃产业升级、服务学校材料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正是因为目标清晰,研究院的工作才有了方向,避免了“盲目跟风”。
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异地驻外研究院的“生命线”。成功的研究院都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苏州的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企业提供资金和需求,研究院提供技术和人才,双方共同开展研发;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深圳市政府合作,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为深圳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深度的合作,不仅让研究院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还让企业和政府成为了研究院的“盟友”。
灵活的体制机制: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往往僵化,难以适应异地驻外研究院的发展需求。成功的研究院都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沙河玻璃研究院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双聘制”,科研人员既属于学校的院系,又属于研究院,在考核时兼顾校内科研指标和研究院的技术转化指标;在成果转化方面,实行“收益分成制”,科研人员参与的技术转化项目,可获得转化收益的20%作为奖励。这些灵活的机制,让科研人员有了“干劲”。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则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主权,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有力的人才保障:人才是研究院发展的核心,成功的研究院都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吸引优秀人才,还能留住优秀人才。
除了前面提到的沙河玻璃研究院的人才保障措施,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科研人员与本部的专家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研究院讲座;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职业发展通道”,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工作获得晋升,打破了传统的“唯论文”评价体系。
(二)教训反思:四个“常见陷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