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挑战与应对
“蓝溪工作室”的口碑在特定圈层中悄然流传,如同静水深流,其力量却不容小觑。它吸引来了真正欣赏其价值的客户,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同行的侧目。最初的注意或许是好奇与观察,但当这个“异类”开始真切地分走一杯羹,甚至其倡导的“不推销、重专业”的模式隐隐成为一种道德标杆,反衬出某些机构的急功近利时,注意便逐渐异化为敌意,最终演变成一场不见硝烟却处处杀机的围剿。
最初的信号,细微得几乎让人忽略。在某知名生活分享平台上,一个关于“如何选择靠谱皮肤管理工作室”的热门帖子下,开始零星出现一些看似“中立”的评论:
“听说‘蓝溪’那边用的东西有点猛,效果快是快,就是不知道长期会不会敏感。”
“价格死贵,做完也就那样,感觉性价比不高,姐妹们多比较一下。”
“朋友去过,说顾问一直冷着脸,好像欠她钱似的,体验感不好。”
这些评论没有确凿的证据,没有具体的案例,甚至发言账号都是新注册或毫无历史内容的“三无”号。它们像几滴浑浊的油污,悄无声息地滴入清澈的水面,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甚至会被更多真诚的推荐所淹没。蓝溪偶尔看到,心头会掠过一丝不快,但忙于日常运营和团队管理的她,选择了暂时忽略,认为清者自清。
然而,她低估了恶意竞争的规模与系统性。油污并非零星滴落,而是开始有组织地泼洒。
几天之内,情况急转直下。多个本地生活类APP、美容论坛甚至社交媒体上,几乎同时涌现出一批内容相似的负面评价。它们不再满足于模糊的指责,而是编造出看似详尽的“经历”:
有“顾客”晒出脸部红肿的照片,声称在蓝溪工作室做完护理后严重过敏,“疑似使用了违禁成分产品”;有“前员工”匿名爆料,揭露工作室“使用山寨仪器和分装大桶货,利润高得吓人”;更有甚者,直接矛头直指蓝溪本人,说她“在韩国学的不过是皮毛,包装成大师回来骗钱”……
文字配上精心挑选的、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开始获得点击和传播。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而情绪化的,人们往往记住第一个闯入视野的惊悚故事,而非后续枯燥的澄清。一些不明真相的新客户开始犹豫,预约咨询电话的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连几位老客户也私下发来微信,小心翼翼地问:“蓝溪,最近网上那些说法……没事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