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获得专利不仅是对自己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更能提升仪器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未来的实际应用铺平道路。
而申请之前,必须确保仪器本身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他决心把仪器的3Q验证做到完美,不留任何可被质疑的瑕疵。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李毅飞的主战场。他像一个最苛刻的质检员,反复审视着探测仪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从外形入手,他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反复进行模拟操作,调整各部件的位置和尺寸,力求达到操作最便捷、携带最省力的效果。
经过多次迭代,新设计不仅更符合使用习惯,整体也更为紧凑轻便。
性能优化是重中之重。为了提高仪器的环境适应性,他更换了关键部位的材料,优化了电路设计,确保它在高温、严寒、潮湿等复杂野外条件下依然能稳定运行。
数据探测的准确性更是核心。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实地采集的数据,对探测算法进行了精细的校准和优化。
为了确定探测传感器的最佳埋设深度,他在燕大地质系的支持下,利用不同的模拟地质环境,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实验,详细记录并分析了每一组数据。
同时,他还对仪器的续航能力进行了提升,改进了电池管理和功耗控制,使其能够满足长时间连续野外监测的需求。
时间在专注的忙碌中飞逝。李毅飞清晰地记得,2008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年初的极端天气、年中那场牵动举国上下的巨大地质活动、以及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经济波动……这些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同无形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他要争分夺秒。
他希望这台不断完善的探测仪,能在未来可能的风暴中,为守护生命和减少损失贡献一份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探测仪的核心研发工作前期已基本完成,此次主要是针对性的改进和验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