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兰草成蹊
元启十二年霜降,苏州砚微染坊的后院,沈明正蹲在兰草丛中,小心翼翼地将新分株的兰草移入陶盆。十七岁的少年身姿挺拔,眉眼间已见清俊,左手握着小铲的模样,像极了当年的沈砚,只是右手更稳,动作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利落。
“这素心兰娇气,得用腐叶土拌珍珠岩,不然根会烂。”苏微站在廊下叮嘱,手里正缝补着沈砚的旧棉袍。她今年二十八岁,鬓边常换着那三支首饰——金步摇衬节庆,白玉簪配日常,赤金点翠步摇则多在染坊谈生意时戴,眉眼间的沉静更甚,却依旧清亮,像被江南烟雨洗过的琉璃。
沈砚坐在竹椅上,左手翻着杭州分号送来的账册,右手搭在扶手上,指节虽仍有旧痕,却已能稳稳握住支竹笔,在账页空白处批注几句。他今年三十五岁,鬓角的白发愈发明显,却衬得那双眼睛更温和,像浸在温水里的玉。
“明儿这手艺,快赶上你了。”沈砚抬头看向苏微,嘴角噙着笑意,“昨日周大人来,还说要给明儿说门亲事,是杭州织造府陈大人的女儿,听说也懂染织。”
沈明的耳尖“腾”地红了,手里的小铲差点戳到兰草根:“三哥哥!我还小呢!”
苏微笑着摇头,将缝好的棉袍递过去:“不小了,你三哥哥像你这么大时,都在京城当差了。”她转头对沈砚道,“陈大人的女儿我见过,去年染织大会上,她调的‘秋水碧’很见功底,配明儿正好。”
沈明闷头不说话,手里的活计却更认真了。苏微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元启八年他第一次学调染料,手忙脚乱把靛蓝粉撒了满地,还嘴硬说“是风刮的”。这些年,孩子从跟着伙计们打杂,到能独立主持杭州分号的采买,眼里的光从未变过,像株迎着阳光生长的新苗。
傍晚,落霞镇的李栓柱来了,带来个好消息:“苏姐姐,沈大人,落霞镇的老铺子重新开张了!我爹让我来请你们回去看看,说那棵老槐树下,都能开两桌宴席了!”
沈砚放下账册,眼里闪过一丝暖意:“李大叔身子还好?”
“硬朗着呢!”李栓柱笑着,“前几日还爬上树摘槐花,说要给槐生做糕吃——那小子都五岁了,能跟着我爹刨木料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