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染遍江南
元启十年清明,杭州西湖的柳丝已垂到水面,绿得像砚微染坊新调的春波色。苏微站在画舫船头,看着沈明伸手去够湖面上的浮萍,少年十四岁了,身量已近沈砚,只是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跳脱,手里攥着本《浙地染材考》,是他特意托杭州府学的先生寻来的。
“当心些,别掉下去。”沈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左手扶着船舷,右手虽仍不灵活,却稳稳牵着根细绳,绳头系在沈明腰间——是他昨夜特意编的,怕孩子莽撞。他今年三十有二,鬓边的白发又添了些,却更显沉稳,青布袍的袖口绣着极小的兰草,是苏微前几日刚缝的。
“三哥哥你看!这湖里的萍草,能不能当染料?”沈明举着片翠绿的叶子跑过来,眼里闪着好奇的光。这半年来,他跟着王师傅学辨染材,竟能说出十几种草木的染色特性,连周大人都赞他“青出于蓝”。
苏微笑着摇头,接过叶子放在鼻尖闻了闻:“这叫紫萍,汁液太少,染不出正色。不过晒干了混在靛蓝里,能让青色更透亮些。”她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块样布,是用紫萍混染的浅碧色,“你看,去年在苏州试过。”
沈明凑过去细看,忽然道:“那杭州的龙井茶渣呢?能不能染出茶色?”
沈砚被逗笑了,左手揉了揉他的头发:“明日去茶农家里问问,或许能试出种新色。”
他们来杭州已住了半月,一边考察当地的染坊,一边寻访稀有的染材。沈砚按苏微的意思,在钱塘门附近盘下了间铺子,打算开春后开分号,由王师傅的徒弟打理,主做西湖风景的印花布——那花样是沈砚画的,苏微再按图染制,柳浪闻莺、断桥残雪,每一帧都透着江南的灵秀。
这日午后,杭州知府带着几位乡绅来拜访,说是想请砚微染坊主持今年的“染织大会”。“苏掌柜的手艺,沈大人的章程,都是江南表率。”知府捧着沈砚制定的《染材规范》,满脸佩服,“若能推广开来,江南染业定能更上一层楼。”
苏微看向沈砚,见他微微点头,便笑着应下:“大人抬举,民女定当尽力。”
染织大会设在月初五,西湖边的空地上搭起了数十个染架,各地的染坊掌柜都带着得意的料子来参赛。苏微亲自调了缸“烟霞色”,用的是杭州特有的枫香脂与苏木配比,染出的绸缎在阳光下泛着金红,像极了西湖落日的颜色。
沈明也带着自己染的“龙井绿”参赛,是用茶渣反复浸染而成,色泽温润,带着淡淡的茶香。少年站在染架前,讲解配比时条理清晰,竟引得几位老掌柜频频点头。
“这孩子,将来定有大出息。”李木匠的儿子李栓柱如今已是苏州总坊的管事,看着沈明的背影,满脸欣慰,“比当年沈大人还沉稳。”
第二十九章染遍江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