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岁华
元启九年端午,苏州砚微染坊的石榴开得正烈,朱红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朱砂。苏微站在柜台后核账,指尖划过“净入三十两”的字样,忽然想起元启三年在落霞镇,第一个月只赚了三百文,那时她攥着铜板,指节都泛白——算起来,竟是整整七年了。
她今年二十五岁,鬓边的金步摇已磨得温润,白玉兰簪的棱角也圆了些。镜中的自己,眼角有了浅浅的细纹,是染坊的蒸汽熏的,是账本的墨香浸的,却比当年在沈府时多了几分沉静的底气。
“苏姐姐,周大人派人送了新茶来。”沈明抱着个锡罐进来,十三岁的少年已比苏微高出半头,穿着她新做的月白襕衫,领口绣着极小的兰草纹,是他自己勾的花样。
苏微接过茶罐,鼻尖萦绕着龙井的清香:“放着吧,等你三哥哥回来一起尝。”她看着沈明手背上沾着的靛蓝染料,忍不住笑,“又去染缸边捣乱了?”
“才没有。”少年挠着头,耳尖发红,“王师傅说我调的雨过天青,比去年匀净多了。”
正说着,沈砚从外面回来,左手拎着串粽子,箬叶的清香混着他身上的皂角味,格外清爽。他的右手比去年稳了许多,已能握住轻便的毛笔,只是写久了仍会发酸。看见沈明手背上的染料,他笑着摇头:“又偷学调方子?”
“才不是偷学。”沈明梗着脖子,“是王师傅教我的。”
苏微接过粽子,去灶上烧水,听见父子俩在廊下说话。沈砚在教沈明辨认新到的西洋苏木,声音温和,偶尔夹杂着沈明的提问,像极了当年在落霞镇,他教她认染材的模样。
午后,周大人亲自来了,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册子:“这是江南各府的染坊名录,巡抚大人想让砚微染坊做个表率,牵头制定新的染布章程,规范染料成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