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元启三年秋
元启三年的秋来得早,白露刚过,镇外的稻田就翻了金浪。苏微盘下的临街铺子已拾掇妥当,门板刷了层新漆,门框上挂着块木匾,是李木匠帮忙刻的“微记布坊”,字虽朴拙,却透着股踏实劲儿。她算着日子,距沈砚离镇已过了整九十日。
这日清晨,苏微正指挥李栓柱往铺子里搬染好的蓝印花布,就见镇口的货郎老张头摇着拨浪鼓跑来,脸上泛着少见的红:“苏丫头,京里来的邸报!沈大人……沈大人成了吏部尚书啦!”
苏微手里的木尺“当”地掉在地上,布卷从货架滚下来,露出里面新染的藕荷色细布——正是用柳氏批注的法子染的,色如晨露打湿的莲瓣。她弯腰捡木尺时,指尖触到布面的温度,像被秋日的阳光烫了下。
“尚书是多大的官?”李栓柱挠着头问,他正帮苏微钉货架,手里还攥着枚铁钉。
“比侍郎大。”苏微把布卷重新码好,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管着天下官员的升迁。”她想起沈砚离镇时穿的石青常服,如今该换成绣着锦鸡的官袍了吧?元启元年他刚回京时还是从五品,不过两年就升至正二品,这升迁速度,在本朝也算罕见。
铺子里渐渐有了客人。先是卖菜的老妪来扯块蓝布做围裙,接着是杂货铺掌柜的娘子,要订十个装干货的厚布袋子。苏微忙着裁布记账,直到日头过了正午,才顾上喝口凉茶。她看着账本上的字迹——比在沈府时稳了许多,笔锋里带着股不肯弯折的韧气,这是她练了三年的结果。
傍晚收铺时,李木匠拎着块新劈的松木板来:“丫头,这是给你做的柜台面,我刨得光溜,放账本正好。”他往铺子里瞅了瞅,忽然道,“听说了吗?靖王要纳沈大人的妹妹做侧妃,这往后啊,沈大人更是皇亲国戚了。”
苏微手里的算盘珠子顿了下,算珠碰撞的脆响在空铺子里荡开。她想起沈砚的妹妹沈清,当年总爱抢她的针线笸箩,如今要成王爷侧妃了。这样的人家,怎还会记得她这个乡野布坊的掌柜?
“苏姐姐。”李栓柱抱着捆稻草进来,脸憋得通红,“方才看见沈府的马车了,在镇口的客栈停着,好像……好像是来接你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