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黄河的地块,听说已经开始推土了,说是要建平价屋邨,按实用面积算,单价好像才…七十多港币一尺?”一个看房客小声对同伴嘀咕。
“七十多?还是实用面积?这里建筑面积算下来也要快一百了,实用率听说才七成出头…差太多了吧?”同伴咋舌。
“是啊,报纸上这两天也说了,买楼花风险大,万一开发商资金链断了……”
“再看看,再看看。”
类似的对话,在长江的几个售楼处悄然流传。
与此同时,《明报》财经版一篇题为《“建筑面积”迷思与楼花风险——小市民置业需擦亮眼》的文章,详尽剖析了建筑面积与实际使用面积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购买期房可能面临的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并隐晦地提及了监管的必要性。
文章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市场仅存的一丝对楼花的热情。
黄河实业在新界地块上,大型机械日夜轰鸣,平整土地的场面被有意无意地拍下,配上“黄河平价屋邨,实用户型,成本发售,安居承诺”的醒目宣传,通过渠道悄然散播。
效果立竿见影。
长江实业雄心勃勃的“预售楼花,建筑面积卖房”计划,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意向登记寥寥无几,已交小订的少数客户也纷纷要求退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