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玄幻奇幻 > 玄幻奇幻 >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1 / 8)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净界法师主讲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跟大家研究的是,圣道门的禅观跟净土念佛的交互结合。佛陀在大乘佛法开演了很多的法门,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最特别的就是净土法门。净土的特别在于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它是一个他力加持的法门。净土宗的人,从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一刹那开始,不管是今生的安乐、不管是来生的解脱,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造成的,完全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

        既然净土宗的所有功德力,都来自于佛陀,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净土宗的修行者,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蕅益大师讲:整个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于“转他成自”。

        弥陀的功德是已经成就的,你是不是能够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身的功德?这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当然,转他成自的重点在于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心心相应、感应道交,所以,弥陀的功德就到我们的身心世界了。感应道交在临命终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相貌呢?印光大师把感应道交讲出了很重要的概念:临命终的人,当你的心提起佛号的时候,你明了的心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完全地投入弥陀的功德大海。

        我们知道临命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往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生不堪回首。临命终的人,你的头只要往后一望,净土就去不了,你向前往生的心要百分之百的坚定。我们今生遭遇过很多的善恶因缘,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放下,一心一意地忆念来生的净土。当临命终的人全心全意地放下今生的因缘,而去忆念来生的净土,这个人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临命终最大的障碍,就是你不能再回忆过去了,人生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

        在“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目标当中,善导大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概念,叫做顺从本愿。为什么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成功地投入弥陀大海?有些人却投入了娑婆世界。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平常有接受到,一种顺从弥陀本愿的思想?在净土宗从二祖善导大师,提出顺从本愿的概念以后,一直到三祖到蕅祖、莲宗九祖,他就提出了一个很完整的修行概念。在《弥陀要解》他提出了事修跟理观,临命终的人能够顺从本愿,蕅益大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个你要提起佛号,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中间要有桥梁。我们跟佛陀的心是有距离,你不建立佛号,中间没有桥梁;提起佛号是基本功,叫事修。我们要让佛号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是熟悉的,这个事修当中,你的心态就很重要,能够念念对弥陀的功德顺从。这个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心习惯于顺从颠倒妄想。这时候我们怎么样把顺从颠倒妄想的心,转变成顺从弥陀功德的心?这个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就是所谓的理观智慧。

        为什么要把念佛跟禅观做一个结合?就是我们必须除了提起佛号以外,要调整心态。把我们习惯性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的心态,慢慢地在临终之前,成功调到开始跟着弥陀的功德走,随顺弥陀的功德。到临命终的时候,你才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