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的“无翰林不内阁”谚语,其实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这塔内的每一个人,都对政治风向有着近乎野兽般的敏锐直觉。
---
翰林院掌院学士厅内。
侍讲学士李时勉正襟危坐,他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六安瓜片,眉头紧锁。
坐他对面的几位资深老翰林,也同样个个神情凝重。
“士奇公(杨士奇)此举,乃是拨乱反正的雷霆手段啊!”
一位姓钱的老编修抚着花白胡须,率先开口感叹道,
“王振那竖阉倒台,朝纲初肃,正该以《春秋》大义,为陛下定下‘尊王守礼,垂拱而治’的圣君基调!我等身为经筵讲官,责任重大,我等务必要使讲稿字字句句,都合乎阁老们‘正本清源’之意。”
闻言李时勉深以为然地点头。
内阁此举,或许正是要将这棵长得有些“野”了的树苗,重新修剪回儒家礼法的框架之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