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纻造像之法被广泛应用,夹纻漆像盛极一时。”
“这是目前世界已知创作时间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实物,风格处于北魏造像到北齐造像转化的关键过渡期,也代表着我国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巅峰,无论保存完善程度,造像精美程度,艺术价值,创作年代,都堪称现在已知的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关于夹苎造像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出三藏记集》和《辩正论》,提到公元四世纪,东晋常侍戴安道首先在建造招隐寺的时候,使用夹苎工艺建造了五尊佛像。”
“其后的《广弘明集》中,提到梁简文帝名人造丈八夹苎金薄像。《辨正录》记录有陈尚书袁宪造夹苎像十区,《洛阳珈蓝记》记录有北魏孟仲辉在洛阳造中人夹苎像,且具灵异。”
“到了唐代,巨像和群像更是不绝于书,《续高僧传》说,唐初南武州沙门智周造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有《慈恩法师传》说,贞观二十三年以来,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
“相传印度有‘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金申作为佛像专家,开始给周围的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讲解:“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行像’仪式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出现。”
“因为这些造像全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现今所存最早的造像,之前最早只能到隋代和唐代。”
“八世纪扬州大云寺鉴真律师和他的弟子如宝、思托等去岛国弘化时,也将这项造像技术带了过去,并且在奈良唐招提寺制造了丈六本尊卢舍那佛、丈六药师、千手观音等夹纻像,其构造的技艺极为精妙,至今被岛国奉为国宝。其后在岛国发展出了许多精美造像,比如奈良东大寺法华堂,塑造于奈良时代的本尊不空羭索观音立像等九体三目八臂干漆像,主臂合掌持水晶宝珠。头戴银制卷草透雕宝冠,镶嵌两万六千余颗珠宝,就是岛国夹纻像的巅峰之作。”
“现在就可以确定了。”启老爷子笑呵呵地说道:“这套造像,是真品,是国宝,是北齐高洋时期的驸马和宰相权臣杨愔,为了皇室和家族祈福供奉,而命人造作的干漆夹苎华严三圣像。”
“这说明无论南北,在当时采用夹苎工艺造像都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