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恐怖·灵异 > 古今传奇 > > 10、子贡问时 (8 / 11)
        众人听着三汤的讲述,皆有顿悟之感。

        三汤又说了文字、“寺庙”及中华历史上一些外传宗教的由来。

        当今世人多把“寺”、“庙宇”认为是佛教专属,自天竺舶来,其实不然。这“庙宇”二字,均始见于西周金文,乃是中华祖先祭祀供奉社稷祖宗的地方。在朝则为国家社稷,在民乃是供奉祖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明的传承和民族血脉的维系中,汉字占了很大的比重。相传上古仓颉造字,表形、表意、形声。即便是初学识字的孩童,也能做到一点就会、触类旁通、一字明史,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自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如以已经考证破解的甲骨文进行计算,汉字迄今已有三千六百年的历史,且从未断代;如以后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掘正在破译的“贾湖刻符”进行推算,则中华汉字已有9000年的历史。

        庙的古字写“廟”,西周的时候便是这样书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廟,从广朝声,尊先祖皃也。这个“皃”字,读音为“貌”,面容的意思,后形容为祖先牌位。也就是说,供奉祭祀祖先的时候,立上牌位,使后世子孙能想念祖宗的音容笑貌,不忘根本。

        “宇”即屋边、房檐也。《易·系辞》中说: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即保护家人众生,遮风避雨的意思。后引为空间、风度、仪容等意。

        “寺”,即“持”也,即拿着时间历法的官吏。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为朝廷官府机构,是掌管教育法度和具有训诫功能的政府部门。“寺”、“庙”均非外传舶来品,皆为我中华故有。后在漫长的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除佛教外,又有***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传入中土生根发芽,亦按照中华风土入乡随俗,改良进化,在各民族宗教融合过程中,起到了友好交流和促进各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中国外来最先的宗教,即是佛教,由西域天竺传入。东汉初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臣子说陛下梦到的可能是西域的神人“浮屠”。帝遣使18人赴西域,于永平十年(公元68年),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地区)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至洛阳。

        佛教初入中土,当时汉代国人见削发光头、碧眼外语的沙弥完全不知道这是干嘛的,也就甭提理解其教义教理了。为了融入中土传播,佛教便按照当时汉朝人喜黄老方术路子,借中华故有仙家之名,说是道家始祖老子当时到了天竺,化胡为浮屠,那沙弥亦自称“道士”。这“寺”除作教育法度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是汉朝的官方外事部门,专门接待各国来访宾客,沙弥传佛也就久居寺中。但寺中还要照顾其他使节来访,招待不下,后来汉明帝就干脆给天竺沙弥在洛阳专门又建了个寺,称佛寺,即今日之白马寺也,翻译四十二章经书,此为天竺佛教初传入我华夏。后由官府为佛教修建的“寺”,亦向普通百姓供奉先人的家“庙”、祈求风调雨顺的“土地庙”、“龙王庙”等融合,以贴近信众,便于传播,后合称“寺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