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好眼力!昨日劳顿,肯定腹中饥饿,眼下还未到正午吃饭,先尝尝这点心如何?”三汤有意考考韩五爷道。
韩五爷见那八碟点心或呈扁圆,或像如意,又有桃、杏、枣花、荷叶、腰子、卵圆造型,心下不由暗暗惊奇。当下也不客气,在每盘之中取一件点心,放入口中。
他边吃边道:“福字饼、太师饼、寿桃饼、喜字饼、银锭饼、卷酥饼、鸡油饼、枣花饼。以枣泥、青梅、玫瑰、豆沙、白糖、蜂蜜、奶皮、香蕉、椒盐、面粉、黄酒、葡萄干等制成,寓意福、禄、寿、喜、财、文、吉、生!”
“出自何处?”三汤问。
“大明御制!”韩五爷道,接着又细述了来历。
原来这“京八件”点心起自北京街头小吃。明穆宗朱载坖(音“寄”)没当皇帝时,甚喜街头零食,常使人到东江米巷(今北京东郊民巷)买小吃。东江米巷元明时期曾是漕运米粮之地,随着京杭大运河南米北运,沿街形成许多铺面售卖饮食糕点,南北风味也多有交流。
后来朱载坖登基即位,常怀念东江米巷的点心,御厨知他心思,常与东江米巷一带的小吃店掌柜学艺,又花重金购买上乘原料精心御制点心给朱载坖品尝。他尝罢哈哈大笑对御厨道:“现下当了皇帝,还不如百姓自由,想上哪儿去也不方便,朕原来当太子时就经常偷跑到东江米巷买些点心,只需几文钱一块。”
御厨见朱载坖吃了高兴,便把这些制作糕点的技艺固定流传下来,明清两朝紫禁城内御膳房已形成制式,唤作“大八件”,成了常备糕点。后来又传入民间,也称“京八件”,成了百姓喜爱的小吃食品。韩五爷出自京城医家名门,祖上曾在明朝担任御医,所以听家人讲过这些典故。
三汤听罢韩五爷说的“京八件”由来甚是对他脾气,便大喜道:“噫!妙极!妙极!”
原来这三汤道长本是燕京大学的国学教授,与当时学校和社会上中奉行西潮思想、全盘否定中华传统的先生学子们甚合不来。一气之下,竟带着追随的几个学生来到京西房山真武庙,组织原有道人,收拾残败道观,束发做了道士,誓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