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恐怖·灵异 > 古今传奇 > > 10、热则寒之 (5 / 6)
        “哈哈哈!先不告诉你们。”我笑道。

        见小宝好转,我们正在说笑,只见院门吱呀一声响,韩大娘扶着老满叔蹒跚地走进来……

        注:

        风关、气关、命关:中医儿科专用术语。祖国医学自古即称儿科为“哑科”,用来形容小儿年幼,言语尚不能完全表达身体不适症状。这也就更加考验中医除“问诊”之外的“望、闻、切”三门鉴别诊断能力;其中,风、气、命“三关”,一般在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时,须察指纹,即患儿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可分为“三关”:即自虎口起向食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如患儿病情危重,可见脉络冲直至指甲(命关)。如至“命关”,则为病情甚为急重,称为“透关射甲”。可见壮热、神昏、谵语、项强、抽搐、二目上视、脉微沉细欲绝等,为小儿危重肺炎喘嗽证候。若此症状,则要辨证后,急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凉开窍等方剂,但预后凶险,再此不一一阐述。

        书中孙际涯见韩姐的儿子小宝高热神昏、脉象洪大有力,但手指经络尚未突破“命关”,知病情尚可控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朴素辨证方法,逆病施治,先让三胖找凉毛巾,又让韩姐擦拭患儿面、颈、腋下、腹股沟等人体血脉散热处,待小宝片刻转醒,且言“热、渴”,正合“白虎汤”证也。

        ②赤脚医生:是我国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培训、仍为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主席看了《文汇报》的转载后,批示了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他们背起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为广大农村群众治疗治病,深受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国家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综合源自人民网、中新网、百度百科等)

        向我国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致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