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呼啸着雨点般地准确砸向了敌军的1377高地和周边的敌方阵地上。整个渗透侦察行动,我军侦察连共捕获俘虏2人、击毙敌军1人,炮兵部队火力打击共击毙敌军35人、摧毁敌军指挥所2个、观察哨5个、火炮8门。昆明军区前指给予了通令嘉奖,战后,连队被授予了“英雄侦察连”的光荣称号。
在对敌作战的战场上,年轻的小蒋有了“首战告捷”的骄傲经历和亲身体验,愈战愈勇。
后来,战斗在前线上的侦察兵小蒋,不仅“火线”入了党,还在“火线”上被提了干。
再后来,小蒋从少尉排长一直成长为少将军长,担任的都是军事主官的职务,而且从没当过副职。
主抓军事工作的时间久了,刚硬的军事作风就会渗到骨子里,成为自己的秉性和脾气。
蒋军长就是这样的“标准军人”。平时不苟言笑的他,工作上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无论是现在的军长身份,还是当年在团营连长的岗位上,“严”是他一贯的唯一的特点。从“老一团”的营区到现在集团军的大院子里,很多官兵都“怕”他,背后尊称他为“蒋门神”。
这尊称,还是他刚刚担任“老一团”团长这个职务不久之后得来的。
话说当年,还不到36岁的、意气风发的蒋团长走马上任。每天,只有正常的上班时间,蒋团长会在办公室里签批各种文件、处理各类事务。除此之外,他都是在营房的院子里四处溜达,特别是每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会雷打不动地转营区、进班排。反正,全团的营连长和战士们都知道,除了公厕的女厕所,没有团长走不到的地方,也没有人知道团长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辖区里或者菜地边。
对于自己这套管理部队的模式,蒋团长有着生动地解读。他经常在大会小会上给全体机关干部们传授这套带兵理论,“一个小小的团级单位,不就相当于一个小生产队嘛。啊,你们打听打听看看,有哪个生产队里做事情,都是像你们当中有的人那样,整天待在办公室里、周五正王地发号施令呢?要我说,除了那些必须要开的会议、必须要下发的通知,都不要动不动就给营连发电话通知、发红头文件!别一天到晚地坐在那里指手划脚,搞‘遥控指挥’,这样的机关,就是‘官不大、僚不小’!你们这些参谋、干事、助理员的,有事没事的都要多到营连班排的宿舍里走一走、多到房前屋后的拐拐角角那些地方去转一转、多找那些一身汗水一身泥巴的战士聊一聊,这样,营连和战士们的啥情况、啥想法就都能掌握了。啊,都要勤动腿跑跑,多动嘴聊聊,官兵们最欢迎的是面对面。”
蒋团长是这么说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而且还真给他“掌握”到了不少的“情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