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军旅生涯 > > 第四章 “老一团”要被裁掉了 (1 / 5)
        “‘脖子以下’,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军队即将进行改革的消息,从传到“老一团”的那一天开始,营区里的各种言论和各色情绪就逐渐蔓延滋长了起来。

        这次的军队改革,是有着明确的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已经开始了的深度“大改”。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任何的个人想法或者看法都是多余的,除了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就是有条件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尽管明知“大势”不可违,私底下,大家总是还会有些相互之间的交流的。

        团部机关的干部们,往往会选择在每天的“八小时以外”,聚集到某个老同志的机关办公室或者宿舍里,分享一下从各种渠道打听、汇总过来的最新动态,扒拉一下目前团机关干部队伍中哪些人的任职时间已经满年限、哪些人还正是年轻干事业的好年龄,以及新组建的战斗支援旅里,未来各个部门的人员会如何选调配备、哪些岗位会安排些什么样的人选等等之类的情况。总的来说,机关干部队伍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这次调整改革是抱着支持和平和的态度的,大家都坚信“改革只会越改越好”,今后无论被分配去哪个单位、在哪个岗位,唯有认真地把工作干好才是硬道理。

        但是,那些在团机关里任职时间偏长、年龄偏大、职务偏低的老同志们,对这次编制调整的看法就比较复杂了,他们想的也要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这些“老机关”,当前普遍都陷入了一种“三难”的境地。

        一是担心“晋升难”。跟随团机关一起接受改编,虽说部队的驻地不在天京,只是换到了180公里之外的惠山,但好在离省城也不是特别地遥远,加上如今的高铁和高速公路都已经四通八达,不论是周末假日自己赶回在省城的家里,还是家属孩子从天京去部队驻地,交通都很便利,时间也都很宽松,所谓的两地分居不是问题。真正困扰他们、让他们感到唯一“困难”的,就是担心到了新组建的单位以后,会不会因为“车多路窄”、人多岗位少等因素,影响或者堵塞自己的上升空间,耽误了本应正常进行的个人晋职晋衔。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目前在年龄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了,如果再不抓住这“最后的尾巴”往前进一小步,那就很有可能要“趴在目前的级别上转业了”。

        二是害怕“转业难”。对于不想离家太远的“老机关”们来说,现在递交转业申请报告,是自己不用离开省城天京的最好的途径。但是,这些“老机关”们大都还顾虑着自己目前的职务级别普遍不是很高,也远没有达到个人曾经想奋斗到的那个“理想级别”,觉得按照目前这种级别转业到地方的政府部门工作,无论是职务定级,还是岗位安排,包括今后的工资福利和待遇收入,都是会有一些影响甚至是吃亏的。而假如真正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之后,指望未来的仕途再能升个一官半职,好像也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容易。因为,他们听大多数的军转干部回来说过,绝大多数的军官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基本上就是“什么样的身份去新单位报到,最终还是什么样的身份从这个单位里退休”。

        “老机关”们之所以“老”,大都是因为他们在机关待的时间比较久、经历的人和事也比较多的缘故。而这样“老”的同志,在机关一般的日常上班时间里的工作,也是相对比较少、比较清闲的。于是,就有“好事者”把这些年有历史记载可查的、转业安置在天京市的部队干部的成长情况专门做了一个统计表。统计显示,近15年来,炮兵团的军转干部在地方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晋升一级的,占比3.3%。而能够在退休前晋升到两级的,只占到了0.8%。虽然,这种“民间版”的统计数据根本不具备权威性,也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准确数据来源,但大家也都清楚,结合日常跟老军转们之间的交流,大差不差感觉大致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因此,面对进退走留的各种纠结,“老机关”们一筹莫展,很难做出自己的抉择。

        三是觉得“交流难”。其实,对炮兵团所有符合条件的干部们来说,除了选择就地转业安置或者自主择业之外,还是有第三条路可以“走”的。那就是交流到省军区系统或者地方人武部任职工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