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谍战特工 > > 第二百十六章 战略决策 (3 / 5)
        中国在西南大后方,根本没有储备任何的战力,假如日军一旦从北而南地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切割,那么中国就没有任何进行持久战的战略纵深,根本无法与日军进行“持久抗战”,也就是说,在战略上,中国非败不可了。

        所以,中国要想执行持久抗战的战略,唯一的办法就是争取战略主动,改变战略发展轴线。

        委员长知道,只有在首战就拿出上海、南京这片中国的军政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精华区,才能诱使日军陷入由中国所主导的战略运作。

        这个战略远见,使得委员长不得不痛苦决定,纵使付出最高的战略成本也在所不惜,立刻转换首战的决战地点,由华北转换成华东,以上海、南京的重大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来吸引日军跟着中国转换战略决战地点。

        之后,设法以长江做为中国战略纵深轴线,节节抵抗,步步后撤,逐渐拉高中国的地利优势,同时也将抗战的战略资源,同步移转到长江上游的大西南地区。

        从政略而言,委员长也很清楚的知道,中国自从清朝末年以来,已经出现四分五裂的发展趋势,外国帝国主义又介入挑拨,中国内战多年,不但国家元气大伤,而且各个派系与割据诸侯彼此之间结下“深仇大恨”,所谓团结抗日,曾经也被怀疑为消灭异己的斗争工具之一。

        所以要想取信于各路诸侯,要想取信于全体人民,这次的抗战是全民一致的民族战争,身为中央军的领导人,就必需拿出证明,先将自己的部队与自己的地盘,不计牺牲与代价的投入这场全民抗日战争之中。才能表明,中央以行动证明抗日到底的决心。各路诸侯才会义无反顾的齐心投入抗战。

        既然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引爆中日大战,那么就需要一个因势利导的环境与名正言顺的借口,这时候,日本海军送上了这个机会。

        哪怕上海决战输了,中国,也掌握到了未来的战争主导权!

        这个战略决策,委员长和政府最高层知道,可是中国民众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终于在上海和小日本开战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