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风雪越来越紧,但是李靖率领的大军却一刻也不敢停留。为了不惊动突厥人,达到突袭的效果,大军顶风冒雪,昼夜潜行。饿了,吃一点干粮,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在嘴里。很多士兵的脸和手都冻出血红的口子。战士的额头上、铠甲上、马的鬃毛上都积上厚厚的一层冰。但是谁也不许停留,仍然奋力疾行,很快便来到了阴山脚下。
阴山,确切地说应该叫阴山山脉,横亘于今天内蒙古中部。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它西起阿拉善高原,东至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黄河从青藏高原下来后一路北上,遇阴山阻隔,在此拐了个大大的“几”字形甩头向南,在阴山南麓圈出了一个肥沃的河套平原。
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阴山这个地名。阴山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阴山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是中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两方势力极力争夺的前沿阵地。
对游牧民族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说它是游牧民族的生命线一点儿都不为过。若游牧民族占据了阴山南麓,拥有肥沃的河套平原,则实力大增。而中原汉族则失去阴山的屏障,则会门户大开,难以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入侵。
有一首歌谣,一直在游牧民族中千年传唱,足以证明阴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游牧民族心目中,阴山不仅仅是一座座山峰,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山”。是他们生存的保障,精神的寄托。
汉朝时,匈奴被打败失去阴山,匈奴人“过之未尝不哭也”。后来阴山在游牧民族和汉族手中反复争夺,这里从没有断过战争的硝烟。后世有诗人王昌龄曾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相信你读到这句诗的时候,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那种豪迈外,也能感受到中原民族对失去阴山的悲痛和无奈。
李靖带领一万精骑到达阴山时,已是深夜。突然前锋探马来报,前方有突厥营盘,按帐篷估计约有一千突厥士兵阻住了唐军的去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小小书屋;https://www.xxswu.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