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虽然没有将宇文恺的名字重入本派门墙,但感念他一直不忘本派先师遗训,又资助他完成了赵州桥的建造,仍以墨家之礼安葬了他。墨家本来就主张“节葬”,所以葬仪也就极其地简朴。
葬完宇文恺后,李靖与红拂女向李春告别。李春歉然地说道:“这几日忙着师弟的事情,慢待了李兄弟贤伉俪,请二位多多包涵。不知现在二位欲往何处,你们还欲往江都?”
李靖神情有些黯然,他拱手说道:“大师客气了。现在江都已不是隋家的朝廷,去了又有何益?晚辈打算先前往长安再作进一步的打算。”
仰望苍穹,此时阳光正厉,天空一片明亮。可李靖的心情却非常地低落。每个人对自己的将来都是既充满希冀,又会有迷茫,不知自己将来该身归何处。李靖现在感觉自己有一种身似浮萍,在这乱世中随意逐流,不能自已的感觉。
李靖望着李春,又进一步说道:“方今天下大乱,百姓生灵涂炭。墨家教众甚多,又多会武功,平时行侠仗义,救民于水火。大师何不振臂而起脱民困,正朝纲?晚辈认为只要大师奋起,一定会呼者百应。这样既能匡扶正义,又能保境安民,岂不甚好?”
李春听了此言,正色道:“李兄弟说的是,但李兄弟看看老夫的师弟宇文恺的下场,也就知道参与政治是什么样的后果了!当年大隋初建,他也曾信誓旦旦要为国家出力,他千古伟业,建万世太平,可他的结局又如何?想必李兄弟看的比老夫清楚。况且敝派素来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不义的战争。孟子在与我创派先师论辩时局时就曾说‘春秋无义战’,先师当时对这句话非常肯定,所以更加坚定了‘非攻’的主张。放眼当今之时,与春秋、战国时期何异?各人都为一己之私,相互争伐,哪一个又真的是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若是有明君再世,匡扶正义,一统山河则好,若无明君的话,则中华大地恐又将陷入数百年的分裂之中,南北朝分立的局面必将再现。我辈若再加入纷争,既有悖于先师遗训,又徒增战祸,岂是我辈所为?”
“可在这乱世之中,非友即敌。你们墨家又是一支组织严明,实力不俗的一派,肯定有很多叛军觊觎你们的力量。在这乱世之中,有谁又能够独善其身呢?”李靖有些担心地提醒道。
“李兄弟说的是。为今之计,老夫打算先打听一下宇文师弟的妻儿是否尚在人世。若他们还在人世的话,则要接过来好生抚养。另外当今已是天下大乱,赵州已难立足。在下打算率领众弟子隐于山林,以待盛世。”
李靖见李春说的有理,对李春也顿生钦佩之情。在这乱世之中能不为利之所动,确实不易。见如此,他与红拂女便一起向李春告别。
此时张九生、方生等人也都来向李靖告别。大家经过此一件事以后,惺惺相惜,相互都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这时李春向张九生点点头,张九生随即牵过来一匹黑马。此马毛色黑亮,虽不是什么神驹,但也非常有精神。李春拱手说道:“李兄弟,老夫见你们夫妻二人合骑一马,稍嫌不便。老夫临别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此有一驽马,虽然资质不怎么样,但古人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用来代代步总还可以,还请李兄弟不要嫌弃。”
李靖知道墨家最讲究节俭,反对奢侈。不管什么东西讲究够用就行,所以从来不去讲究什么宝马、驽马,连李春平时外出多以步行。因此临别时赠送一马,已体现出了十二分的敬意。李靖夫妻二人拜谢,告别李春、张九生等,二人连辔往长安迤逦而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