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门后面的空间十分宽广,像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穹顶之上,有无数盈盈点点的光芒,在火把的映射下,恍如漫天的繁星。而周围,则立着十八尊石像。这些石像每一尊都有三米多高,古代的将军打扮,手中兵器或长或短,面容刚毅,无不
威武霸气。看到这里,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里一定是人为留下的遗迹。但是会是什么地方呢?古代皇陵之中,通常会雕刻这种镇守陵墓的石像,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兵马俑。难道说,这里也是某位将军的陵墓吗?
我们走进去,沿着两边各九位将军让出的甬道穿行而过。有意思的是,每位将军的下方,都有一个石台,台子上记录着每位将军的生平。我看了一下他们的生平,大概明白了其中的缘故:这十八位将军,并非是什么政府武装力量,而是源于民间的。
事情应该要从天下初定说起了,蒙古毕竟是外族。对于习惯了汉族政权的封建王朝,终究是心怀抵触的。表面上完成了大一统的蒙古经常会遭到来自民间组织的抵抗。其实有关于元朝与蜀地的矛盾,由来已久。
公元1236年,窝阔台次子阔端率军平定陕西后,率军进攻四川。自凤州出发。十月,在兴元西南的阳平关大败宋军,宋将曹友闻阵亡。自此,蜀地门户大开。本以为蒙古大军可长驱直入,但是蜀道难行,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没办法铺开作战,地形成为了他们的最大制约。
当时南宋面对强大的蒙古,基本上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兵力部署成一线配置,分兵把守东西延伸几千公里的两淮(西自湖北红安、东至黄海,北自淮河、南至长江)、京湖(大部在今湖北、湖南)、四川三个防区,而后方纵深则十分空虚,没有强大的机动力量。窝阔台企图向设防较弱的四川进行迂回作战,先取全蜀,再
平江南。但四川远离南宋政治、经济中心,主力伐蜀,并不能震撼南宋的防御体系,既分散了兵力,又容易使主要力量陷入困境。好在当时四川制置使赵彦呐、陈隆之等,分兵把守各个城镇、关隘,没有利用天时地利进行机动作战,使蒙军虽在战略上失策,在战役上却未失势。蒙军入蜀后,首先攻打文州(今文县)。但文州守将刘锐拼死抵抗,蒙古竟然一时为能攻克。
不过文州城内水源匮乏,因为叛徒出卖,蒙军得到了这个消息,便切断了城外的水源。文州城断水半个月后被攻破。城内守军和百姓自杀、被杀的有数万人。文州失陷后,蒙军在蜀如入无人之境,一月之间连克成都等数城。这时,传来伐宋中路军主帅阔出身亡的消息。阔端无心再战,在大肆掳掠之后,放弃成都,还军陕西。宋嘉熙三年(1239年)八月,阔端命大将塔海率军再次入蜀,复取成都。塔海率军自新井(今四川南部县)入蜀。他令士兵打起宋军的旗帜迷惑敌人。宋军没有上当,杀出成都城迎战。当部队开出成都西门外时,士兵惧战,四散奔逃,成都再度被克,重庆府等重地也相继失陷。蒙军在蜀屡进屡退,并没有长期占据的打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军第三次入蜀作战。成都守将陈隆之誓死不降,坚守数月。可他的部下动摇了决心,在一天深夜打开城门把蒙古军放了进去。成都再克,蒙军直逼汉州(今四川广汉县)。宋军三千守城将士出战,被蒙军杀败。蒙军攻克汉州后,除在翌年攻下叙州(今四川宜宾县),没有大的进展。
蒙哥率军入蜀作战,自窝阔台以来,蒙军曾三次入蜀作战,都即取旋离,未作长
留之备。蒙哥在其大包围的战略构想中,仍将入蜀作为主攻方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