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有丰茂榕树和翠绿竹丛耸立道路两侧的小街道,名为钱局街。
说起这条街,也是有故事的。话说那前朝大清年间的货币大多是铜钱,而当时铸造铜钱的原料则大多由云南运到北京。由于运输路途遥远,清**于是干脆把铸钱的工作交给了云南。而根据雍正皇帝时期的云南通志记载,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首次在云南开局铸钱,以昆明为铸造制钱的基地,并在东川等地分置铸炉,由吴周在昆明设立宝云钱局,主持造钱。
这个宝云钱局所在之处,就是这钱局街。因为钱局坐落于此,从此以后的这条路,也就改名成了钱局街;至今还是沿用着这个名字。
而昆明本地也有句歇后语,曰:“钱局街的烟囱——二气”,“二气”是昆明人的方言之中,形容某人言行不符合常态情理的称呼。而之所以这个词能和钱局街联系起来,是因为很早的时候钱局街上有一座云南的造币厂,里面有两根烟囱,浓烟不断。
一旦开炉造币,两根烟囱必然是浓烟滚滚升起,确实也是二气,不多不少,倒是也应景得很。
可康乾盛世昙花一现,很快就如云烟散去,大清朝气数将尽,到了光绪年间,这个风雨飘摇,皇帝太后自己都有些朝不保夕的,更无暇顾及太多,清朝**的钱币自然也是一片混乱。到了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707年),清**改宝云钱局为度支部云南造币分厂,希望重新铸出优良钱币来挽救经济上的危机。
还别说,当时的造币局总办严某还真的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是他创造这项“政绩”的手法,因此此人造币也是不计成本,开始大肆购进原材料。昆明当地百姓知道后,大家都无不是会心一笑就不了了之了,都知道钱铸好了,当官的也吃肥了。
再后来没几年,昆明重九起义爆发,民国将造币厂改名为云南造币厂。就有了以唐继尧头像印在钱币上的“唐头”、“半开”等钱币从这里流向了全云南。
因此昆明人也认为这钱局街是昆明的聚财之地,路尾常有人在路边插叩拜,不求子也不求平安,只为了求财。
那木青冥的弟子皎云和龙姑,此时就站在街尾处,看着几个百姓聚在一起,插香在路旁,不住地对着那清香叩头,嘴里还念念有词的,不知道在叨叨着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