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坎村的人都比较传统,尤其是老一辈人觉得孩子要是出去打工,三年两年的都见不着面,那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奔头。所以从达坎村走出去的人,要么就是父母出了事,要么就是家庭关系不怎么和睦的不孝子。
郑光荣不想当不孝子,也不想窝在这个小山村。唯一的办法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赚到钱,把父母一起接到城里去住。
就在他一没本事二没文化的时候,师父作为游方道士来到了他们村里,赊刀的同时也给他们村的人治病。
从来没有见识过道术的郑光荣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天天都跟在师父的身后希望师父能够收他为徒。师父这种性格孤僻的人愿意帮助陌生人就不错了,更别说出去还收个徒弟,他自然是不答应的。不过他看郑光荣的志气不错,根骨也不错,就给郑光荣指了一条明路,告诉他只有读书才能帮他改变现在的现状。而郑光荣又是盛土弱木的命,师父就让他今后读书有成千万不要从事土建方面的工作,最好能往金融方面发展。
听郑光荣讲到这里,我就猜到他这些年恐怕过的不怎么如意。师父的挂算这么多年就没见他错过。他既然都说了郑光荣不能从事土建方面的工作,那肯定是有什么灾祸。
结果现在好了,郑光荣不仅没有听师父的话,反而还搞成了一个项目的总工程师,他不遭殃还谁遭殃?
可能是注意到我的脸色不太好看,郑光荣连忙解释道,“在张大师走后,没过几天我们村子里就来了一个工程队,说要在我们村子前面修一座大桥。当时人手不够,所以施工队的人就到我们村子里来找人帮忙。我其实一开始想着张大师的话也是不愿意去做的,但当时他们开出的价钱实在是太高了,我家里穷,所以……”
郑光荣这话说得我也只能叹气。
做我们这一行的,把卦算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别人愿不愿意听,愿不愿意信你所说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当时的郑光荣来讲,迷信是迷信,但在穷得饭都吃不起的情况下,他还是果断选择先把温饱问题给解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