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和玄灵都知道人体内的那一种能量转化过程,虽然他们两人不一定清楚那些能量转化的具体过程,但是那些能量转化的复杂性他们是可以体会到的。
如果无法实现所谓的进化的话,能量转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修炼方法。然而,这一个修炼方法同样有着一定的挑战性,人体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尚且已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了,如果还想人为地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人体可以直接使用的能量的话,那将会是一件更加复杂的事情。
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人类可以食用的食物里面的化学能,那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之后,在经过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这两个大的能量转化过程又包含了好几个小的能量转化过程,如果所有的能量转化过程都要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的话,恐怕要使用好几千个方程式,甚至是好几万个方程式。
平时人体获得的那些能量的转化过程就足够复杂了,而现在李勋和玄灵却想吸收周围空间的能量,然后将那些能量转化为自己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这样的能量转化过程应该是更加复杂的,所以能量转化的这一种修炼方式也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形式的很多种能源都包含着很多种能量,能量是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的,只是以前人们没有将之详细地划分出来而已。从化学的角度来划分的话,每一种化学键断裂产生的能量都是不同的,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能量形式。
虽然现在李勋他们正在修炼的那两种修炼方式非常困难,但是将其中一种方式修炼成功也并不是不可能。对于使人体完成进化这一条修炼道路,有的生物已经为李勋他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一些细菌已经具备了能量转化的能力,这就证明了动物想要进化出那一种转化能力并不是不可能的。
有的微生物直接具备了叶绿素,它们可以直接像植物一样将太阳能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能量。还有一些微生物,吸入二氧化碳,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化学能,产生氧气和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在这一个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利用的能量已经不再局限于太阳能,它们使用的是某些化学能,可见地球生物中,不仅仅是植物才拥有能量转化的能力,其他的生物同样可能进化出这种能力。
这些例子除了证明进化是可能之外同样也支持能量转化的修炼方法,除此之外现在人们对于能量了解得还很少很少,也许在某一天,人们可以学会一种新的能量转化方法。
除了这两种修炼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修炼方法,不过那些方法更加深奥难懂,李勋和玄灵也没有尝试,他们两人现在进行的修炼方法主要就是细胞进化和能量转化这两种。
在月面上搜集矿石的时候,李勋终于可以亲自走在了月海之上,将整个月海遨游一遍了。月海虽叫做“海”,但是其实它也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也不含,只不过是较平坦的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而已。月海其实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一个陨石坑或者是自然形成的火山坑,不过这些陨石坑却有些特殊,当时陨石撞击的时候,月球上的地质活动比较活跃,再加上月球的引力较小,陨石撞击的地方会被岩浆填平。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也不会像地球上的这样蜿蜒盘曲地流向远方,很多的岩浆在被喷射到高空之后,就会像空气中的尘埃一样漂浮在空中,毕竟月球上的引力是那样的小,小到不足以将它们拉扯回来。
月海形成的过程是极为壮观的,现在科学家虽然通过场景模拟来重现那一种现象,但是那些场景重现一定没有真实情景那样壮观。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形成之后,四面八方的岩浆就从月下涌出,然后将整个陨石坑填补起来。在海边挖一个坑,很快就会有水从那一个坑中涌出,但是那些水却不会漫过那一个小坑,而且水面还是水平的,这就是月海的形成过程,在开始的时候,那些岩浆是流动的,但是慢慢地那些岩浆就冷却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平坦的月面。因为从地球上观察月亮时,那些低洼的平原被高山遮挡住了阳关,看起来比较黑暗,所以人们把那些低洼的平原叫做月海。
李勋既然可以找到月海,那么月陆也就是高出月海的那一部分了,其中就包括了非常壮观的环形山。月球表面布满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这些坑被称为“月坑”,其实这些坑就是特殊的月海了,一些月海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形态特征自然也就成为了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山峰,这些山峰就被称作环形山。
环形山又被叫做月坑,但是其实环形山主要指的是月坑周围凸出的那一些山峰。可以说,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的主要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球表面。环形山近似于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人们把一个椭圆形的石头从高处往平坦的沙滩上扔去,形成的那一个坑的地理特征自然也与环形山的月貌特征有一些相似了。
从这些描述就可以看出,环形山的中间,地势较为低平,有的还分布着小小的山峰。环形山的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这样的情况与重物撞击形成的坑极为相似,即使以前的人们没有到过月球,也可以从这一个月貌特征推断出环形山主要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