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 军事·战争 > 战争幻想 > > (资料)二战期间美军战斗机 (9 / 11)
        九P47雷电

        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法西斯的气焰非常嚣张,盟军急需大量前线作战飞机。同年11月,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飞机公司临危受命,开始研制一种新的战斗机。开始的试验机称为XP47,后出现多种方案,分别称为XP47A、B等,定型后称为P47。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新机提出的要求是,在吸取欧洲战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大功率、强火力和重装甲,能为己方突防轰炸机群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1940年初,XP47A便已经设计完成。该机采用的动力装置是当时流行的爱立生V型液冷式发动机。不久,美国军方又要求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R2800型气冷式发动机。理由是爱立生V型发动机虽被当时所广泛使用,但发展潜力不大;而新型的R2800型发动机功率大,且装有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增压空气再冷却装置。改装新的动力装置,并非简单的拆换问题,而是飞机结构甚至牵涉其它方面的重新设计,改装后的飞机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改装R2800型发动机的飞机称为XP47B,后称为P47B,原来的XP47A随即被淘汰。

        1941年5月6日,P47B首飞成功。1942年5月,P47正式批生产,6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相对“飓风”和“喷火”战斗机来说,美国共和飞机公司的P47“雷电”显得五大三粗,开始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被飞行员拒绝使用。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很多飞行员就喜欢上了它。虽说“雷电”形体较大,灵活性也确实不如Bf109等,但它的发动机劲大,火力猛,生存能力强,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几十发子弹也不碍事。而且俯冲性能好,在空战中只要抢占到有利高度,对敌机的俯冲攻击是很容易得手的。因此,P47一经使用证实其优势后,便受到了部队的欢迎,订单不断“飞”向共和飞机公司。各型“雷电”飞机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欧洲和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几种曾大量生产并屡立战功的著名战斗机。各型生产总数达15683架。

        二、性能指标(P47D)

        尺寸数据:翼展129米,机长110米,机高44米,机翼面积299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498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9387千克。

        性能数据:速度653千米时,升限12800米,航程1658千米。

        动力装置:一台Pratt&WhitneyR280021发动机,功率2000马力。

        十P51野马

        P51是二战中盟军最优秀的全能活塞动力战斗机,也是盟军空权的象征,击落了4950架敌机,占USAAF(美国陆军航空军)在欧洲上空击落总数的489,并击毁了4131个地面目标,另外还击落了超过230枚V1飞弹,甚至还击落了德国空军最精锐的喷气式战斗机。战争中美国总计生产了15575架的野马,仅次于P47雷电,另外澳大利亚按许可证生产了100架。

        P51的研制带有传奇色彩。1940年4月,英国军事采购委员会准备购买寇蒂斯公司研制的P40战斗机。但该公司当时的生产任务十分繁忙,无法再增加生产量。于是英国方面要求北美航空公司为其大量生产P40飞机。北美航空公司认为这种飞机已经落后,不愿生产,建议以同样的发动机设计出一种更好的飞机。英国对北美航空公司的能力抱怀疑态度,而该公司却许下诺言在120天内即可拿出试验机供英国选择。这样英国方面才勉强答应了。这种新飞机就是后来著名的P51“野马”式。它由曾在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工作过的工程师雷金纳德里斯和埃德加施密特设计。第一架原型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于发动机之故,首飞时间推迟到1940年10月26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